老年大学“一票难求”,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
银发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挑战。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养老院、老年大学等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个都不能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教育正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需求。虽然需求庞大,但目前市场所能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却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老年大学仍然面临“一座难求”的现状。据央视财经报道,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所公办老年大学,学生人数达到4000多人,尽管每年开设的班级增加到了一百多个,但入学的名额仍然是一号难求。
有关老年大学“一票难求”的现象,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仅是限于部分城市。近几年,全国老年大学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老龄化在加快,供需缺口仍在扩大。
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这样一个基数庞大的老龄人口,自然催生出对于老年大学的庞大需求。然而,相关资源的供给明显不足。目前,我国已有7.6万余所老年学校,其中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老龄学员共有1300万余人,但这仅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左右,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老年大学不同于养老院,后者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在相关政策上有更多的支持。但是,随着老龄社会进程不断加深,主要为老年群体提供文化、学习等服务的老年大学,也越来越成为刚需。这自然要求,养老资源的供应和投入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服务方面,文化服务同样不可缺。所以,要缓解老年大学“一票难求”的状况,首先政策层面要转变观念,让社会养老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供应,实现基本生活服务与文化服务的同步。
这方面其实并不缺乏顶层设计。如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一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对照这一目标,各地到底落实得怎样了,应有一个全盘的摸底。另外,老年大学建设,不仅仅是需要土地资源,它与一般学校一样,也需要相应的人才、技术支撑。就此而言,加大老年大学的建设投入力度,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这也不是说只能由政府“包干”。像发展养老院一样,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同样重要。这方面首先需要有更明确的制度规范,真正打消民资的进驻门槛和后顾之忧。像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就提出,拓展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主要包括推动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问题,扩大养老服务产业相关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全面落实外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国民待遇等3项措施。发展养老大学,也需要这样的政策支持。
不过,建设老年大学,也要吸取养老院建设上的教训。一方面,各地可以参照养老院的建设投入规模,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相应的老年大学建设指标;另一方面,养老院的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营养老院入住率低到可怜”的尴尬,老年大学建设应该避免这样的尴尬。除此之外,满足老年人的文化服务需求,也不必限于老年大学这一种形态,完全可以鼓励更多的社会创新服务。
银发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它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乃至新挑战,而养老正是其中之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养老院、老年大学等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个都不能少。这方面,需要加速补课,与老年社会的发展趋势赛跑。(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