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疑似按摩受伤,真的是交“智商税”?
“声讨”被骗者而非可能行骗的一方,这不是正常的社会心态。一个信息相对透明、被骗风险较低的社会,绝不是靠骂“被骗者”骂出来的。
“我儿子都30岁了,她们还要给我做‘产后修复’,我是太相信‘张氏美容’才会受害。”据温州晚报报道,近日,50多岁的陈女士通过晚报热线投诉,称花两万多元做“盆腔闭合”,不料腰椎和尾骨受伤,腰背时不时阵阵剧痛,走路都要人扶着,可美容院推卸责任。目前,当地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已到涉事美容店查看了大量底单与客户资料,下一步会调查陈女士接受的“盆腔闭合”是否属医疗美容项目,查明涉事美容机构医疗资质等。
这个事被曝光后,相当一部分网友的反应是调侃乃至嘲讽,新闻跟帖中诸如“交智商税”“这又是人傻钱多系列”等留言收获不少点赞。的确,从常识角度,或者从事后的新闻围观来看,“儿子都30岁了”,都还能被忽悠做“产后修复”,这或确实与个人的警惕意识不足有关。但是,类似的现象不是个例,特别是医学美容,本身是一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的行业,近年不只是这种权益纠纷,就连出人命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那么,“出事”后一味对受骗者或受害者“怒其不争”责骂嘲讽,既显得轻佻,也不啻为是继续助长行业乱象。
从报道来看,虽然陈女士的伤到底是不是按摩项目造成的,该美容机构又是否具备医疗资质,还有待第三方和监管机构予以调查确认。但是,店方先是通过“19800元的项目以1980元的体验价给我用”的话术吸引陈女士进店消费,然后在做完按摩后又以必须购买产品“否则没效果”的说辞忽悠陈女士花19800元购买产品,这样一种营销模式的“套路化”痕迹显然过重。所谓“产后修复”的按摩到底是否纯属忽悠,近2万元的产品又是何来头,这些其实都值得相关部门调查。同时可以确定,该模式“套路”的消费者肯定不会只有陈女士一人。
其实,在“套路化”营销防不胜防的今天,一个人是否被骗与“智商”真没多大关系。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所接受信息不一样,决定了每个人对各种形形色色骗局的“抵抗力”有很大的差别。看破了美容院的营销套路,不一定能够抵御P2P的诱惑,能在保健品营销攻势面前保持定力,不一定不掉入“传销”圈套……总之,总有一款“套路”等着你,甚至此前还发生过“清华教师被骗千万”的事件。所以,多数人可能真没资格随意“笑话”一个被骗者,学会“吃一堑长一智”才是正事。
而从大的消费环境来看,相比嘲讽受骗者,更该让人深思的是,我们的社会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消费套路陷阱?原因之一,或许依然是市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错配。就拿整形美容行业来说,这个市场近年迅速壮大,美容文化甚至已经渗透到中学生,从市场需求而言,行业本身并无原罪。可当前的发展现状,的确堪称是鱼龙混杂,相关的消费者投诉也可以说是居高不下。类似陈女士的这样遭遇,在美容行业或已是常态。面对这种状况,呼吁消费者理性当然是必要的,可该有的监管与规范措施更应及时跟上。
不可否认,整形美容行业有着较高的信息和专业壁垒,监管如何拿捏好尺度,规范行业发展又不伤及行业活力,必须慎重。但是,信息不对称越严重、专业化程度越高的行业,消费者权益越需要“有形之手”的保障。
不管怎样,疑似骗局被曝光,大家首先“声讨”的是被骗者而不是可能行骗的一方,这不是正常的社会心态。一个信息相对透明、被骗风险较低的社会,绝不是靠骂“被骗者”骂出来的。舆论的注意力、关注力向不规范的行业和不完善的监管施压,才是正常的“发泄”方向。也唯有此,每个人都才能减少被骗的可能性。否则,一个套路、骗局无处不在的社会,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