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期待“确定性”, 但技术突变总是在打破确定性。虽然从宏观看,技术进步不必然带来高失业率,但人们都容易把自己带入马车司机的角色,惊恐万状地看着横空出世的汽车。而新技术能否出现、何时出现、在哪出现,也是难以预计的。ChatGPT所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如果追溯起源的话,早几年前各大品牌的手机里就植入了类似的模块,人们甚至都开始忘了它的存在,使用率并不可观。
这种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在线教育市场,在快递、健身、汽车销售等各种领域都时常出现。以不平等格式合同条款免除自身责任,是此类服务合同纠纷的常见手法。消费者往往容易成为弱势一方,闷头吃亏,即使主张维权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还有可能遭遇失败的结局。这样的市场服务乱象不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当前社会并没有形成制度化机制,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简便且有效的权利救济渠道。
从媒体报道中,也可以看到就业市场的特征。比如有媒体总结现在是“两头”抢手“中间”冷——处于两头的博士和职业教育专科抢手,中间层的广大本科和硕士则比较困难;也有媒体发现,“宁愿送外卖不愿进工厂”仍很突出,可以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制造业还不够饱和,希望大学生改变预期等等。这些对形势的分析都有道理,但现实的尴尬之处在于,大学生不是无意识的流水,很难用“指哪打哪”的主观意愿让他们自动流入“计划”当中。
我们的粮食生产,终究是靠农民一陇地一陇地翻出来的,一个大棚一个大棚种出来的。封条之下,农民不能上路,农机不能下田,农资不能下摆,封住的也是丰收的可能性。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是我们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在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这个同构的问题中,算好两本账,既深刻认识到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又确保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更考验执政智慧与责任担当。
出于“地方保护”而实施的交通管控最终不可避免会伤及疫情防控大局和当地经济发展——单货运梗阻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就是一些中小企业所难以承受的。更重要的是,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防疫归根结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同样是各级治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保物流,就是保民生,就是保经济。各地当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不避责,因为既“置身事内”,实也无处可避。
作为学术产品主要生产方的各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要做的就是联合起来,打破来自知网的学术资源垄断。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这意味着高校与高校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信息联通,共享学术资源,而不必非要通过知网。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耗费精力和财力,但成本显然远低于知网动辄千万的订购费用。让学术资源市场的竞争对手多起来、实力强起来,知网也就能够感受到来自市场淘汰的力量而尽早作出改变。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这些年来,我们在对外开放上频出大手笔,展现了大国格局和担当。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基础设施夯得实,经济发展就更有支撑,民生福祉也更有保障。怎么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诚然,优化经济结构,该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就不要犹豫,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也不要迟疑。结构优化,可能带来阵痛,但是不优化就会处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