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近日,一则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在网上流传。该邮件指责知网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并表示因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目前中国知网已暂停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中科院图书馆处某位负责落实此事的老师证实,网传的近“千万级别”续订费用和停用知网访问一事属实,中科院各大所正积极应对因停订知网带来的影响。不过,有媒体最新报道显示,知网方面回应称,上述消息“不属实”。
这个消息到底是不是属实,从媒体呈现的信息来看,目前还存在悬念。但即便属实,它的发生也很难说让人意外。
要知道,近些年因为高昂收费问题,已经有多所高校一度与知网停止合作。如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就发布了知网停用的通知。校方称:“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我校与中国知网公司的谈判不成功。”就连北京大学都表达过抗议:于2016年3月贴出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称“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
这次传出的中科院暂停续费的消息,更是指合作费用达“千万级别”,确实是让人咂舌。而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全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归母净利润1.93亿元,毛利率达53.93%。当一众知名高校都为知网的“高价”叫苦不迭,一些学生、科研工作者的个人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如有报道显示,曾经因为“下载7元论文需充值50”,一大学生将知网告上了法庭。
不过,近年来知网屡屡陷入争议之中,并不仅仅是因为收费高,更被指在对“客户”高收费的同时,却未向论文作者支付必要的版权费用。去年年底,知网就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擅自收录其论文并收费,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而论文作者在知网“下自己的论文还要付费”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种双向“收割”,在一定程度上或恰好解释了知网高利润率的成因。
应该说,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学术论文网站,知网因为丰富的学术资源收纳,的确给科研机构和相关工作者带来了学术资源获取上的便利。但是,平衡好网站的商业性与版权保护、学术资源合理流通的关系,却考验着知网运营模式和盈利的正当性。
要知道,如果仰仗于在学术资源上的疑似垄断地位就坐地起价,这必然会反噬知网的社会价值,变成对学术资源正常流通的一种阻碍。而事实上,媒体报道,中国知网的前身是1999年“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彼时它打出的口号就是“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换言之,它虽然目前是公司化运作,但本就植入了“公共性”基因。而现在来自高校的“抱怨”和舆论的吐槽,显然为其本不该舍弃的“公共性”,敲响了警钟。
因此,不论中科院因“千万级别”的合作费用与知网暂停合作的消息是否属实,知网的经营模式或都走到了一个必须要有所改变的关口。它一方面体现为定价模式的合理性应该得到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也指向,在学术资源的获取上应该给予论文作者更多的尊重。说到底,社会反对的不是知网收费,而是不加节制、不受约束的收费。当一家学术网站的服务定价,让高校集体不堪重负时,它显然难言正常。(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