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否认,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景区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运营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并非所有景点和地方都有底气像杭州这样坚定地走免门票之路,也并不是完全照抄作业就能成功。但是,“理念一新天地宽”,从西湖到灵隐寺,这样的持续探索应该让更多地方的文旅产业发展思维有所触动,看到破除门票依赖、摆脱传统景区依赖的现实可能性,真正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地方文旅发展路径,积极顺应从“经营景区”到“运营城市”的文旅发展新趋势。
教育本就不必千校一面,也无需拘泥于传统专业目录,只要能直接展现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赋予学生一技之长,叫什么名字也就不重要了。教育为什么总要“玄之又玄”地包装,让学生学会烧烤、拌螺蛳粉,怎么就不“高级”呢?何况这些技能支撑着无数小店、家庭的生计,也撑起了真实的消费市场,让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的视野,是对人间烟火价值的肯定,有助于破除动辄区分高下的偏见和迷思。
不少学生对课程安排并不满意。有的已经就业了,却还要上“就业指导课”;有的准备考研、考公无暇分身;有的是嫌“水课”太水,实在“浪费时间”等等。这些声音并非全是借口,它们指向的是高校课程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课程内容未能与专业发展衔接、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时间安排缺少弹性,导致学生对课堂实在是不感冒。换句话说,“专业替课”的出现不仅是学生偷懒的表象,更是大学课程体系需要检视与更新的信号。
这也提示人们,在短视频时代,文化从业者不妨更主动地“下沉”到大众场域,将文化精品嫁接于日常场景。这里的“下沉”,绝非意味着品质的降格或审美的妥协,而是指传播姿态的转变与沟通语境的回归。只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当代人的情感同频、心灵共振,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同时打开“全民共创”的更多可能性。就像有了前面的“1”,后面产生的一串“0”才更有意义——而这,正是文化在当代更丰富、更生动的价值所在。
它传递了一种不确定的紧张感:人们无法预知在哪个环节会被视为“可疑”、什么样的正常经济行为会被误判为“风险”、又会因为什么理由被限制交易乃至冻结资金。久而久之,原本应当自由、顺畅的经济生活,被层层加码的审查和不透明的标准挤压得步步维艰,人们也会倾向于抑制经济行为以规避难以预知的风险。由此便进入了负向循环:监管越繁复,人们行为越谨慎;行为越谨慎,经济生活越趋于收缩。
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非让人成为囚徒。支付便捷固然重要,但它必须建立在用户充分知情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任何试图绕过这个基本原则的商业行为,终将难以持久,只有在便捷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数字支付才能真正成为值得信赖的生活伙伴。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期待行业规范落地,也需要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定期检查支付应用的自动扣款管理页面,关注交易提醒。这些习惯虽小,却是守护资金安全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