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农技干部未被录用,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对于类似个案,彻底查清,还当事人公正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正视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尽快打上补丁,如此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2016年以来,四川隆昌女子王某一直在为自己的“农技干部”身份问题申诉。
据媒体报道,王某称,23年前,她参加了当地乡镇农技干部招聘考试,考试成绩排名进入了录用前政审、体检名次之中。考试后,承包农技站门市的她在农技站“上班”至2014年,后来不干了。然而,在参加这次考试约20年后,她在要求单位补缴养老保险时,到人社部门查阅档案才知道,自己“当时考上了未被录用”。于是,她多次向相关部门及镇政府反映,提出补录诉求。但隆昌及内江相关部门先后多次调查,确认其不符合条件,因此不能补录她。
虽然,这个事件目前看似不存在冒名顶替等明显违法违规问题,但当事人提出的种种证据,显示二十多年前她考试通过没被录用,存在着诸多程序瑕疵,也留下一个个未解的问号。
官方称,王某未被录用,是因为她当时被举报不符合报考所需的“从事农技工作三年以上”要求,然后相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确认属实。令人费解的是,那次所谓的“调查”王某居然被蒙在鼓里,官方既未听取她的声辨,也未将调查结果告知她,导致她稀里糊涂被刷了下来,直至20年后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倘若王某20多年前能知道自己未被录取的原因,必然会及时维权,不至于让问题拖了如此漫长的时间,许多人证、物证均已湮灭,陷入维权的艰难困境。
除此之外,王某考完试后居然不知自己的名次。20多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没有网络渠道可以查询考试成绩。那么当时考试结果有没有公示,是怎么公示的,无疑都是疑问。而且蹊跷的是,据王某称,当时有人带信给她,让她不去体检了,她便认为自己没考上。当时已决定不录取,为何不直接告知王某,却采用模糊的“不去体检”告知处理?
一场政府干部的招录考试,相关程序的操作是如此简略和草率,看不到对当事人知情权起码尊重,也难怪王某会愤愤不平,坚持讨要说法。
如果说,考试相关程序存在重大瑕疵,那么,事后的调查,同样让人难以信服。在调查中过程中,官方屡屡将责任推给时间久远,无从考证,时任相关人员已无法作证等等。
这个事情中,几个重要的证人,包括分管副镇长代某某,镇长唐某某,他们可以证明王某的提供的证据是否属实,但是两人一个去世,一个患上老年痴呆,均无法出面作证。不过,以此为理由,驳回王某的诉求,恐有“新官不理旧账”的嫌疑。类似的调查和处理对应的应该是岗位而非个人,不能一句时间久远,人事更迭就可以推卸。事实上,并非没有其他办法来验证事情的真伪。
比如,王某手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当时有镇长唐某某签字,盖有镇党委印章的“同意报考”证明的复印件。但相关原件却下落不明,调查人员回应称,称只有找档案馆,看能否查到。既然知道原件可能的下落,为何不查个清楚?在关键证据没有厘清的前提下,就作出王某不符合补录条件的结论,又怎能让当事人口服心服?
王某当时被刷,处理是否公正,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外界无从得知当年真相到底如何。但这个事件从头至尾,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操作,显然是无可回避的硬伤。当地必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调查结论,回应当事人的质疑和外界期待。
这个农技干部招录的“罗生门”,虽然历史久远。但暴露的一些问题,在现今一些顶替身份的招考丑闻中,依然屡见不鲜。比如,对当事人知情权的保障不足,一些调查程序把当事人排除在外,以及新官不理旧账等等,导致了当事人不仅总是蒙在鼓里,事后的维权也困难重重。因此,对于类似个案,彻底查清,还当事人公正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正视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尽快打上补丁,如此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于 平)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