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批”,科学表达要精准些
不夸大不缩小,不拔高不矮化,不含糊其辞,不打擦边球,避免给社会和公众造成错觉。这是包括疫苗研发在内的科学研究工作,都应该始终保持的态度。
据媒体报道,4月13日有网友拍图称,河南焦作武陟县疾控中心疑似开放注射新冠疫苗。图片显示,当地疾控中心数位医务人员坐在电脑前,一旁的海报上写着“新冠灭活疫苗……启动”,另一张海报有“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批”的标语。
如果仅看海报,很多人想必会有这样的疑问,“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批”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已经可以注射了?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临批”既可以理解为疫苗批准临床使用,也就是疫苗研发成功,也可以理解为疫苗批准临床试验。前者是完成时,后者是进行时。即便正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也要看是Ⅰ期,还是更接近成功的Ⅱ、Ⅲ期。新闻中海报的表述有些含糊其辞,难免让很多人产生乐观期待。
在媒体的求证下,当地疾控部门作出说明,海报图片所示内容并非指当地已开放新冠疫苗注射,而是正在配合开展前期的临床试验,是当地正在做新冠疫苗志愿者的接种试验。
上述宣传的疫苗实际情况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Ⅰ/Ⅱ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药监局许可,临床试验在河南启动,具体地点就在河南省武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陟县人民医院。这是中国第二种获得批准的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有别于之前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4月13日,腺病毒载体疫苗在武汉开始进入Ⅱ期人体临床试验,也是全球首款进入Ⅱ期人体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疫情严峻,全球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新冠病毒疫苗,不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预测,即便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努力,再加上制药企业不惜成本鼎力支持,新冠病毒疫苗最快也得1-1.5年后才有可能上市。
从技术路线来看,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有5类,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其实这些疫苗是两大类,一是传统疫苗(旧疫苗),一是新型疫苗。前者包括已经广泛应用的一些疫苗,如灭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等;后者主要是指尚未研发成功并批准的疫苗,也即核酸疫苗,分为RNA(核糖核酸)疫苗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疫苗,这类疫苗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RNA或DNA片段直接导入人体细胞内,产生抗原后再由后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以抗御病毒。
传统疫苗中的灭活疫苗最为典型,要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通常是福尔马林)将其灭活。灭活疫苗既可由整个病毒或细菌组成,也可由其裂解片段组成为裂解疫苗。这种传统疫苗的优点是稳定性较好,也较安全,但研发时间较长,除了前期的准备,需要经过动物试验,包括小动物(老鼠)和大动物(灵长类动物),人体Ⅰ、Ⅱ、Ⅲ期试验。后来的基因工程疫苗将研发时间缩短了一些,不过也要好几年的时间。
现在最先进的mRNA疫苗并不需要实体病毒,而是将病毒的RNA导入人体,使人体细胞产生相应新冠病毒的抗原,后者诱导人体产生中和抗体并刺激T细胞应答,通过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双重机制对抗病毒。美国莫德纳公司与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合作研发的mRNA-1273疫苗是最先启动的RNA疫苗。4月6日,美国伊诺维奥制药公司又启动了名为INO-4800的DNA新冠病毒疫苗的临床Ⅰ期试验,将源于病毒质粒的一小段环状DNA作为抗原注入体内,使细胞产生抗原蛋白,再由后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由于核酸疫苗未经过大动物试验(经过了小动物老鼠试验),可以缩减一部分时间,在之前预测的基础上疫苗最快耗时1年。但与此同时,这种试验方式也让一些研究人员担心疫苗的安全性。
截止目前,全球进入备选的疫苗有50多种,中国已有两种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但无论如何,新冠病毒疫苗离最终试验成功并获得批准在临床使用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即便是对外宣传和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也应当遵循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拔高不矮化,不含糊其辞,不打擦边球,避免给社会和公众造成错觉。这是包括疫苗研发在内的科学研究工作,都应该始终保持的态度。(张田勘)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