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布病事件:职业病防治要有全链条规范
一来需要理解学生们的担忧和恐惧,采取必要的治疗干预措施,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二来,更需要对可能造成的长远损伤,建立相应的权益兜底保障机制。
据央视报道,12月7日下午,甘肃省兰州市疾控中心已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下称“兽研所”)的317名师生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其中96人血清检测为阳性,均为隐性感染。目前,感染者暂无典型症状,仍在进行医学观察。对此,兰州市肺科医院感染科主任周莹荃表示,经过专家组共同协商,还是建议感染者进行治疗。
就目前所调查的信息看,已被查出的隐性感染者,分属于不同课题组、不同年级,并未有明显的共性,且布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风险极少。但是,本已得到最好保障的兽研所却发生大规模的感染事件,无疑为整个布病的防治敲响了警钟。
这次感染事件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还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尽快查明真相。不过,基于布病的一般传播路径和目前学生透露的信息看,相关研究中的操作规范存在着较大漏洞。如有高校学生透露,他们在做相关动物实验时只戴了手套,没戴口罩;哪怕在兽研所内部,也有学生曾反映,“当他们相信自己操作的动物实验没什么额外风险时,有时就只穿白大褂、戴手套,采取最基础的防护措施。”
很显然,这样的操作并不符合规定。有专家就表示,在实验室中,口罩、头套以及从帽子到袜子的连体实验服都是必需装备,而且实验服的扣子是双层的,要一直扣到颈部,手套也必须套住袖子。因此,这次事件发生后,国内与动物相关的研究实验都应该举一反三,严格落实实验操作规范,避免放大实验研究可能蕴含的感染风险。
事情已经发生,除了吸取教训,对已经造成的伤害进行妥善处置也同样非常重要。即便目前查出的隐性感染者,不一定就是布病患者,但一来需要理解学生们的担忧和恐惧,采取必要的治疗干预措施,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二来,更需要对可能造成的长远损伤,建立相应的权益兜底保障机制。如媒体报道称,由于不少感染学生来自兽医专业,将来很有可能在牧场一类的企业任职。但绝大多数牧场类企业的入职体检中包括布病检测,如果布鲁氏菌检测呈阳性,找到工作比较困难。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被感染的学生的权益到底由谁来救济,应及早建立清晰的配套规则,杜绝责任上的“烂尾”。
布病的发生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一般只发生在高原牧区和相关行业,这导致其对多数人而言,都属于一种非常陌生的传染疾病。然而,此次兽研所发生的大规模布病感染事件提醒,布病职业病患者,这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需要被更多的“看见”。媒体梳理发现,依据2015年-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中国的布病发病人数每年均有3万人以上;5年中,在全国26种乙类传染病里,布病发病人数一直排在前十位。也就是说,这个群体的数量,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大。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布病就被纳入职业病范畴。不少患者终其一生都饱受疾病困扰,在工作、生活上面临巨大的困难,但要想被认定为工伤、获得应有的赔偿,却困难重重。相关部门和地方不妨借此次事件的契机,对那些布病“遗留问题”予以妥善解决。
综合言之,这次兽研所布病感染事件应该严肃处理,如是否存在瞒报和处置失当理当一查到底,该追责的追责,该补救的及时补救。个案之外,其对布病的防治也给出了多方面的警示。首先在预防上,不管是试验研究院所,还是相关行业,对于布病的预防不可掉以轻心,该有的规范必须严格落实,不能让研究者和从业者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其次则是后续的救治和权益保障上,应该有人性化的健全规则——疾病无情,相关权益呵护更应该展现出制度温情。唯有建立和落实在预防、处置、救济等方面的全链条规范,布病带来的伤害才能降到最低。(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