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米其林指南=官方认证?太认真就输了

2019-11-29 17:36:43

与其对米其林恨铁不成钢,不如努力叫响自己的声音。相比追着米其林跑,我们更期待本土能涌现出权威的、可靠的、有影响里的评价平台和体系,越多越好。

  最近,在餐饮界和吃货界,北京米其林指南的发布,引起了一阵骚动和争议。相比于上海、广州的榜单,米其林北京榜单的中餐数量明显占据绝对多数。这被认为是带有明显的、想要打开北京市场的示好态度。不过,这一榜单却没能让网友们认同或满意。更是有业内人士质疑,这份榜单带有想当然的“异邦想象”。

  很多人表示也是看了榜单才发现,原来北京还有这些吃货的好去处。只是,在仔细看了食物品类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尽是些北京的知名小吃,甚至还专门归结了北京烤鸭店榜单。不得不说,米其林确实够用心,一股浓浓地讨好本地人的意味跃然纸上。一些人表示对北京的特色小吃,诸如卤煮、豆汁儿、炒肝等实在不感冒。但初来乍到的游客们之于北京的印象,或者北京之于他们的魅力,还是在于这些特色小吃,哪怕你尝过后觉得并不喜欢。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北京米其林指南的“北京特色”这么浓。在国内,米其林榜单几乎每一发布就会引起争议。而反过来讲,其实正是我们太把它当回事儿了,所以才会显得更加苛刻,更喜欢从榜单中挑刺。这就好比一般书籍里的错误,很少有人指出,一旦教科书出了差错,很容易就能在网上形成热点。

  所以,或许不是米其林太傲慢,而是我们对外来企业和品牌,总抱有一些“高期待”式的偏见。说到底,无论是追捧还是抵制,米其林指南本身就是面向游客的产物,大可不必将其作为一座城市的美食文化门面一样来关注。它代表不了北京美食,也不可能反映全貌,更不是什么“官方认证”,可以参考,太认真就输了。

  当然,以平视的心态看待,我们也不能对米其林的这份指南上纲上线,动辄给其打上“文化俯视”的标签。毕竟,要求一个外来者以本地人的眼光品鉴当地美食,又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是不现实的。换句话说,本地人都无法办到的事儿,又怎么能够要求一家外来评价机构完美表现呢?

  美食评价本身就是仁者见仁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身份和姿态去审视这份指南,肯定会有不同的观感。而当我们走进一下餐厅时,脑子里也千万不能“唯米其林马首是瞻”。而是要关注到多方的评价,比如身边人的评价,网友的评价,卫生部门、市监部门的官方评价,等等。

  评价体系的多元,才是真正反映一家餐厅真实水平的前提。要知道,任何领域,都没有绝对的权威。如果某项指南能够成为一个行业的绝对风向标,那简直是这个行业的灾难。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里,面对多元的姿态应该是包容。当然,国内餐饮业对于不同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米其林雇佣一批职业评审员,每人每年匿名用餐约250次,入住酒店约160晚,进行约600次探访并撰写超过1000份报告。这种职业化、体验式的评价体系就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与其对米其林恨铁不成钢,不如努力叫响自己的声音。相比追着米其林指南跑,我们更期待本土能够涌现出权威的、可靠的、有影响里的评价平台和体系,且越多越好。(与 归)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