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期待“确定性”, 但技术突变总是在打破确定性。虽然从宏观看,技术进步不必然带来高失业率,但人们都容易把自己带入马车司机的角色,惊恐万状地看着横空出世的汽车。而新技术能否出现、何时出现、在哪出现,也是难以预计的。ChatGPT所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如果追溯起源的话,早几年前各大品牌的手机里就植入了类似的模块,人们甚至都开始忘了它的存在,使用率并不可观。
能够看出,绝大部分选择社保代缴的人群,都是为了保留个体在一座城市的“身份”。个体在一座城市本不应被划分“身份”,但在现实未改变之前,这个“身份”不得不由个体努力去保留。对于社保代缴违法的认定,还应考虑到对社保领域乱象的治理应该是体系性的、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使个体处于除了“违法”别无他法的状态。在人们的朴素认知中,社保理应是关联个体一身的保障,不应该因个体的生活选择而“失效”。
大学是人成长成才的一个阶段,大学生终究要进入社会,要面对更加复杂、充满诱惑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真实生存环境。与那些因游戏成瘾而不能自拔的人不同,也有许多大学生信奉工作的时候刻苦努力、休闲的时候尽情享受,学业与个人兴趣爱好都得到充分发扬。而那些终日沉迷于游戏中让家长与老师都束手无策的人,其折射的正是人的性格缺陷与习惯积弊。如果没有个人自觉自省的幡然悔悟,纵使不沉迷于游戏,难保不耽溺于其他。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传承,农业生产在某种程度被道德化。这种道德化是有道理和原因的,人们为了摆脱饥饿走过了十分艰难的历程。所以躬耕田野、俯首田间的姿态,总能引发一种从土地情结出发的赞美与讴歌。而伴随这种礼赞的,则是农业意象被固化成某种形态,人们对农业生产苦与累的抒情,反倒内化成了一种当然样态。一旦农业场景里没有这些元素、背离了这种意象,就容易让一些人感到不适,被认为是对传统叙事的冒犯。
这种约束和制衡机制的付之阙如,将纵容土地流转后伪经营等问题,贻误乡村振兴发展机遇,而这种损失或是我们所难以承受的。过往,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国家及各地曾开展专项行动进行强力治理。关于农民的土地流转费拖欠问题,或可借鉴相关经验来一次大普查大治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更为根本的,则是勇于触及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中的这些演变,基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勇于破题求解。
“友好”不仅存在于政策法规中,存在于软硬件环境中,更存在于年轻父母的主观感受中。婴儿上车要补票,这类行为就是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的“刺客”,刺伤的是年轻父母和有生育意愿的年轻夫妇的心。只有尊重年轻父母,关切他们的需求,才能真正塑造生育友好的氛围。当然,我们也理解在政策变化中难免会损害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利益。找到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最大公约数”,生育友好型社会才能真正落地。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这些年来,我们在对外开放上频出大手笔,展现了大国格局和担当。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基础设施夯得实,经济发展就更有支撑,民生福祉也更有保障。怎么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诚然,优化经济结构,该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就不要犹豫,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也不要迟疑。结构优化,可能带来阵痛,但是不优化就会处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