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一段上海网红面包店被指夜间闭店时大量倾倒销毁成品面包的视频引发热议,有消费者指出该店有浪费粮食之嫌。
随后有记者探访了涉事门店,店长潘女士向记者证实确是该店9月13日所发生,店长表示这是门店对预计销售量的错误估计,导致了面包的浪费。店长表示,根据公司规定,面包不可隔夜销售,目前也没有制度会在夜间降价销售,一般就直接报损处理。
大量面包被扔掉,这一幕都过于刺眼,确实有浪费粮食的观感。对此,这个店家承受一定的舆论批评,只怕是免不了的。虽说“对预计销售量错误估计”多少有些无奈,但人们终归还是希望能够更审慎一些,避免这种浪费。
该事件也引发了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虹桥所执法人员的上门调查。最后店家承认因上海暴雨天气,导致销售量下滑,正常情况下面包店报损率在3%-5%左右,后续公司将加强管理,确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闹出这么大风波,相信店家之后会引以为戒。
但客观来说,在这个问题上简单谴责商家,恐怕也无从解决。浪费粮食固然不对,但食品安全同样重要。销售隔夜面包,只怕会有问题;临期打折,从经营的角度看也有难度。
正如有网民指出,“(打折后)估计会有一堆人在低价时间段再来买,而且万一有人吃坏肚子,商家还得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论店家对财务报表,还是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不可否认都会存在一定的顾虑。
烘焙行业的食物浪费问题,一直备受诟病,这并不是孤例。比如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烘焙1.85亿吨的面包,其中有高达10%被丢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指望商家完全精准地评估需求并不现实;但为了规避风险,很多处理方式又确实太过粗暴。
当然也有一种解决的办法,即将这些临期食物回收,分发给一些有需要的人。但这又面临一个问题:即便是做好事,这个过程也是有成本的。货物的运输、分发,人员的雇佣、参与,渠道的打通、连接等等,无不需要成本。
从货币化的角度看,这就陷入一种悖论:为了节约粮食(某种程度上的省钱),却可能需要更多的经费,这看起来并不“经济”,这种循环也未见得能自然地维持下去。
对此,社会需要寻找到一个可行的制度性平衡点,既要避免粮食被随意浪费,也要保障食品安全与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
比如,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公益平台,统一回收并分配临期食品,分担商家的物流和人力成本;也可以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食物再分配。同时,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检测和管理食品质量,让消费者、公益组织与商家之间建立更有保障的信任机制。这样一来,既能让商家减少后顾之忧,又能让社会整体形成节约资源、关爱弱势群体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措施在今天确实有必要。客观来看,社会上类似的浪费并不少,也并不仅局限在烘焙行业,人们需要寻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
当然,实现这些的前提,是人们需要有一种财务思维,看到“做好事”背后的实际成本,从而真正设计出可持续的机制。否则,如果只是停留在道德呼吁层面,往往很快就会因为资金、人力和管理上的压力而中断。换句话说,公益行为也需要商业逻辑的支撑,需要在善意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中小学春秋假”背后的人文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