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录取通知书里的农业高科技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因独特的“农”味而让人大开眼界。吉林农业大学推出可食用的录取通知书,内页采用的是该校李玉院士团队研发的“蘑菇纸”。南京农业大学通知书里藏着一枚“宁香粳9号”水稻种子,这是该校万建民院士团队从试验田的万份株系中选出的“尖子生”。中国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更霸气,里面附有学校培育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种子,其中玉米种子“农大778”累计推广面积达近1200万亩。
充满科技感,而又“接地气”,农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引发众多网友艳羡。一纸通知书,展现了农业院校崭新的发展面貌。舆论场上被热议与现实中迎来报考热相映成趣,农业院校以矫健之姿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近年来,涉农专业报考热度持续攀升,过去经常“招不满”,现在则是“招不够”。过去一说到农学,不少学生避之唯恐不及,如今更多年轻人勇跃“农门”。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录取平均分数超一本线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去年该校生物育种方向在多个省份最低分反超传统热门专业。西南大学农科类专业研究生报考人数近几年年均增长近20%,本科专业在扩招后仍能一次性超计划完成。这些都并非个例。而且多校录取数据显示,涉农专业报考中,城镇户籍考生与女性考生比例双双过半。
从报考规模到学生结构,涉农专业都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由冷门到新宠,涉农专业何以“逆袭”?
专业冷热,某种程度上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从英语、土木到金融、计算机,复盘过往专业的冷热切换,无不如此。涉农专业升温,折射该行业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今天已成社会共识,农业可谓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而且,今天的农业已迥异于过去,随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知识和科技含量也正不断提高。无人机、联合收割机走进田间地头,农货直播不再是新鲜事,精品咖啡成投资新风口……学农业干农业,面临的是全新的职业场景和发展机遇,这对年轻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更不用说,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涉农专业就业优势日益凸显。一方面,产业的蓬勃发展产生巨大的人才需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生物育种、农业碳汇、预制菜装备等细分赛道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牵引和指导下,涉农人才的成长通道更加顺畅,发展预期清晰明确。一些地方探索校地合作,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出,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这些托举,让有心学农、潜心耕耘的青年吃下“定心丸”。
再加上,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优化,积极回应我国农业现代化深刻变革对人力资源需求提出的新要求,跨学科、智能化等趋势更加鲜明。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新设置“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对接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领域的技术前沿,为农业智能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再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开设“农业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大生命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从政策到产业再到专业,一条完整且韧性十足的机遇链由此形成。
涉农专业,是政策的蓝海,更是未来的赛道。不难预见,随着涉农专业报考升温,未来将有更多专业人才进入这个场域,带来更多新理念、新实践和新力量。这对行业发展和年轻人成才来说,都是彼此难得的机遇。如何更好更稳地接住他们的期待和热情,共同托举起日新的中国农业,是这场“农”味通知书热议留给我们的持久的问答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