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一杯奶茶钱支持母校发展,西北大学倡议校友捐款引争议
光明网评论员:10月14日,西北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一则捐赠倡议。该校校友总会对校友、老师及在校学生发出号召:在每月的6~9日将一杯奶茶(11.9元)或一杯豆浆(1.19元)的钱节省下来支持母校发展建设,或者也可捐赠任意金额,并在文字下方配有捐赠二维码图片。校方称小额捐赠以自愿为原则,捐款项目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学校财务制度,并参考国内其他高校的相关做法。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校庆有没有校友感念进而捐款助兴,本该多些毋庸多言的默契,自动生发的情感终究更美妙一些。但现在把这事在官方账号上挑明了,并且越挑越明:具体的时间(每月的6~9日)、具体的金额(一杯奶茶或一杯豆浆钱)、具体的范围(校友、老师及在校学生),事情多少有点不自然,估计难逃网友对“吃相”的挑剔。
一杯奶茶、一杯豆浆,看似轻描淡写,但越是“微不足道”,道德压力感就越强——“这么点都舍不得?”——可能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在网上,有网友留言“这不就是摊派吗”,也有媒体查资料说这是“最穷211”。摊派、哭穷,未必是学校的本意,但为什么引发如此解读,这是应该想想的。
根据公开的数据,和其他高校比,西北大学谈不上“富”,同在西安的几所部属高校2021年经费预算已跻身百亿,西北大学的预算经费为14.18亿元。但富也好、穷也罢,校友捐款总是多多益善的,再富的学校也少见拒绝捐款的,学校当然渴望有越来越多的入账。既然如此,那么就要扪心自问,人们怎样才会心甘情愿的捐款?这恐怕值得很多高校思索。
虽说“母校”是个拟人化的词汇,但学生和学校终究不是血脉相连,不过是机缘巧合的偶然相遇。楼筑的营盘、流水的学生,学校“现在时”如何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将来时”如何反馈学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如果真的期望学生未来回馈一杯奶茶乃至一杯白开水,学生在学校时得到了怎样的“呵护”就格外重要了。从这个层面看,如果大学号召捐款确实应者如云,那么这也是大学“成功”的一个标志。
谈到大学捐款,一直以来都有舆论比较中外差别,前几年一些中国捐赠者选择国外而非本国高校,曾引发广泛的讨论。客观来讲,现在中国高校收到的捐款数额正在增长,但广泛的、普遍的乃至习以为常的捐款文化,还有待形成。这当中的原因很复杂,比如捐款使用是否公开透明,并足以产生让捐赠者真正信服的公信力;捐款使用方式是否尊重捐赠者意见之类,就非常重要。
捐款文化的培养,其实也是从学生的日常里开始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申请各种有名有姓的助学金,捐款下渗到学生的衣食起居,学生在“受益于捐赠”的环境里成长,那么等毕业之后,他们会有怎样的思维模式,会不会想着效法前辈校友?
大学受到的捐赠,除了化作设施、器械这种有形之物,也可以变成精神传递的无形之物。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用捐款”和“收捐款”其实是一体两面,互相成就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一线员工的苦,靠常识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