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医生因网暴坠楼,谁在逼她以命正名
不能让每一次制度进步都以悲剧为代价。我们应主动在机制上织密防护网,在教育上提升共情力,在法律上加快处置效能,让人被误解和攻击时有路可走有法可依,不能再让任何人以命正名。
作者:马青
邵医生是河南周口六院的妇产科专家,救人无数,却在汹涌的网络暴力中求助无门。她从医院楼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57岁的生命,并留下遗书,希望以死为自己正名。8月5日,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和相关部门成立了调查组,正在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处理,妥善做好善后工作。
据其家属介绍,网暴已持续七个月,起因是三起医疗纠纷。第一起,产妇突发羊水栓塞,在家属签署同意书后实施子宫切除,母女平安,但家属要求赔偿并起诉,随后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第二起,三胎产妇坚持顺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出现子宫破裂,产妇救回但婴儿不幸夭折,家属发起网络维权;第三起纠纷则发生在两年前,产妇顺利分娩,两年后孩子确诊脑瘫,家属未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直接认定医生应为此负责。
医疗纠纷本属专业问题,需经医学鉴定与法律程序裁定。表达诉求应尊重事实,不能裁剪信息、歪曲捏造,针对个人定向攻击。一些人借助舆论施压,信奉“会闹的孩子有奶吃”,不仅扰乱正常的纠纷解决,还误导公众情绪。面对单方面发布的视频,公众本应保持审慎,不仓促站队,不用情绪替代事实。可惜,再多理性呼吁也难挡恶意言论的泛滥。那些在评论区谩骂的人,有几人在乎真相?
据家属反映,这三起事件最初并无关联,在抖音上彼此“相遇”后,家属互相推荐作品,联手让舆情发酵,最终演变为密集的人肉、攻击、辱骂,甚至波及线下。这背后是否有网络水军推波助澜,有待调查。
事实上,邵医生并非一开始就陷入绝望。她曾两次到派出所报案,第一次未立案,第二次虽受理却无实质行动,网暴账号依然活跃。直到她坠楼后,警方才下架相关内容。邵医生的丈夫曾提醒警方“因网暴轻生的不在少数”,没想到一语成谶。
这不是生命第一次被网暴吞噬,这份名单上有17岁的寻亲少年刘学洲,有染了粉色头发的郑灵华,有开着拖拉机去西藏的网红“管管”,有儿子被撞身亡的武汉妈妈杨女士,有请骑手为听障父亲送菜打赏了200元的上海女子,有与人在泳池中发生了一场小冲突的德阳女医生安某某……如今,这张惨烈的名单上又多了一位邵医生。
网络暴力早已有法律规制。《刑法》明示,情节严重的侮辱、诽谤可构成犯罪;《民法典》则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一些案件中,确有网暴者被追责,但法律惩罚多为事后弥补,逝去的生命无法重来。更令人无奈的是,一些“键盘侠”换个马甲就能继续兴风作浪,上一秒跟风谩骂,下一秒便成“正义使者”,变脸比谁都快。对此,警方面对当事人报警时,不能拖延,处置更不能优柔寡断。
医生本就处于高风险高压力职业中,医学问题常被简化为道德问题,复杂的专业判断被压缩为二元对立。当“患者就是弱者,医生就得负责”成为情绪共鸣,医生根本无力抗衡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医生行医是职业行为,医院本应挡在医生的前面,不能放任医生成为舆论的靶子。面对医患纠纷,医院应该用事实和公正回应舆情,绝不能有和稀泥的心态,因为按闹分配的结果只会纵容医闹,变成恶性循环。
平台也难辞其咎。当算法偏好“激烈”“煽动”“情绪化”内容时,便成了助推手。面对明显带有攻击倾向的内容,平台理应第一时间识别、干预、封禁。而现实中,平台反应迟缓甚至放任,这不仅违背了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法律义务,也背弃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围观者也不能置身事外,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转发、每一句讥讽,都是无形的施压。有人说,不能事事都等法院裁决后才能表达态度,但这不等于可以任意猜测、随意辱骂,尤其在事实未明、信息不全的情况下,保持克制是最基本的素养。
制度层面必须尽快补位。在执法上,应建立网暴案件快速响应机制,简化取证与受理流程;在平台责任上,应优化攻击性舆情识别系统,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置通道;在医疗制度中,应为医生提供更稳定的心理支持、法律援助与名誉保护。
对医生的信任,是医患关系的底线;对生命的尊重,是网络舆论的底线。不能让每一次制度进步都以悲剧为代价。我们应主动在机制上织密防护网,在教育上提升共情力,在法律上加快处置效能,让人被误解和攻击时,有路可走、有法可依,不能再让任何人以命正名。(马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