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屡修屡坏退车被拒,汽车消费维权这么难?
汽车消费维权难这个持续多年的“痛点”问题,是时候引起更多的重视了。它不应该只在每年3.15的节点才被“例行公事”的关注。
“不是在修车,就是在修车的路上。”河南安阳车主马某很无奈地说。自2020年5月购车起,这台东风柳汽“乘龙H5”天然气牵引车让他叫苦不迭:发动机频现突然熄火、漏油、转数失控等故障,维修近百次仍未根除毛病,即便换了同款新发动机,也无济于事。马延波的遭遇并非个案,安阳还有多位该车用户反映发动机故障频发,其中一辆车在一年半时间内甚至换了3台同款发动机,也没解决问题。
车主购买大货车跑运输是用来谋生的,而买车后“不是在修车,就是在修车的路上”,这样的经历着实太糟心了。而他们维权之路的曲折,更为这种糟心添加了一种悲情色彩。
从报道来看,有的车前后历经近百次维修,都未能根治发动机故障,而有的车“在一年半时间内甚至换了3台同款发动机,也没解决问题”。按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汽车厂家不能只是一味地维修和更换发动机,由发动机本身的质量缺陷带来的问题,理应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如此只维修而不解决实际问题,显然对消费者严重不公。
根据汽车“三包”政策,同一故障修理超过5次可换车,在三包有效期内(三包有效期为2年或5万公里以先到为准),如果汽车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天,或者同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修理累计超过5次,消费者可以换车。据此,“不是在修车,就是在修车路上”的货车司机,理应享有要求换车的权利。当然,在现实中,汽车三包政策是否对大货车具有同等效力,还需要监管部门给出更明确的界定。但对于买来就一直处于“维修”状况的大货车,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实在不该被忽视。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换发动机的过程中,汽车商家的操作也涉嫌违规——多位车主反映,维修服务站将旧发动机号打在更换的新发动机上。依照2021年1月公安部发布实施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每台发动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据此来说,将旧发动机号“移植”到新发动机上的操作,明显构成违规。而商家给出的说法是“车主嫌麻烦到车管所走变更手续,服务站为客户着想才介绍外面专业人给打的发动机号”,看似有理,实则站不住脚。因为即便不说这一操作构成违规,该做法也很容易给车主造成潜在的利益风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会造成保险拒赔付。
因此,对于换发动机不换号的奇葩操作,相关部门不该沉默。这种操作到底有多普遍?商家背后又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应该一查到底,也给消费者更明确的提醒。此外,从调查来看,这些屡修屡坏的发动机配置在了多款车型上,其存在故障的现象,是否仅仅只是目前所发现的情况,也还需要监管部门深入调查,避免更多消费者上当。
尤显讽刺的是,面对此次事件的消费者维权难,相关监管部门其实并没有完全袖手旁观。如2021年,河南安阳林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参与了一起纠纷的协调,但经销商仍不答应给车主退车。而国家12315平台显示,该案于2022年1月26日结案,并已告知当事人通过司法途经解决。但是直到今年2月25日,该维权车主才和涉事汽车厂商“私了”,并且双方签署了保密协议,其他更多的车主则仍处于艰难维权之中。也就是说,尽管有监管部门的介入,个案的成功维权依然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且难被复制。这或从另一侧面,更加印证了汽车消费的维权之难。
2019年,西安女车主“哭诉维权”事件引发全网关注。但无论是那次事件及其后又发生的多起“著名”的私家车维权事件,还是这次曝光的“大货车发动机故障频出,消费者退车却被拒”,都一而再地呈现出汽车消费领域的维权困境。作为大宗消费,汽车消费维权难这个持续多年的“痛点”问题,是时候引起更多的重视了。它不应该只在每年3.15的节点才被“例行公事”的关注,理应有更多系统性的改进行动。(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