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失去公信力,第三方测评还有意义吗
应切断检测机构与被检测企业之间的利益勾连,让测评机构和平台真正成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让科学和专业成为测评的最醒目标签。
近年来,第三方测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媒体调查发现,目前第三方测评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测评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认证或推荐,难言科学与公正,甚至还存在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等隐患。
比如,一家测评平台对多个拉杆箱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某品牌旅行箱“价格贵,抗压能力差,坠落易变形,性价比一般”;另一家测评平台却得出该品牌旅行箱“最靠谱”的结论。有消费者根据某测评平台的结论购买商品,结果却均出现了质量问题。这样的测评,到底有几分科学性和公正性可言?
面向消费者的第三方测评之所以日益兴盛,源于人们在面对众多商品时的选择困难。实际上,要在短时间内对商品功效、服务作出清晰的分析,同时筛选出价廉物美的商品,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特别是对于技术性较强的产品来说,还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因此,很多消费者选择信任第三方测评机构,让测评机构来代替自己做决定。换句话说,第三方测评存在的基础,就是大众的信任。失去公信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当前第三方测评行业乱象重重呢?一方面,目前第三方开展测评服务没有从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规定。实际上,一个人只要能够连线上网,就能发布测评结论。另一方面,第三方测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机构自立标准,给商品做评级或推荐,而测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此外,很多第三方测评机构具有商业属性,在测评的同时“带货”,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商业模式很难保证公正性。
混乱的第三方测评行业既不利于消费者选择商品,又不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只能把市场的水越搅越浑。今年年初,广东省公布2020年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其中,“小红花测评”因商业诋毁被罚10万元一案上榜。该案当事人通过在多平台发布对某公司不利的检测结果,丑化其公司销售的商品形象、降低竞争对手商誉。这样的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第三方测评行业亟需“测评”一下自身,到底“病情”几何,又该如何“施救”。无论如何,没有良好的机制约束,就无法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夯实第三方测评的主体责任,当所推荐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或与测评结论严重不符时,机构和平台应承担法律责任。其次,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虚假测评等现象的监管,同时帮助行业建立规章制度,统一标准,防止各说各话,引导行业自律。此外,应切断检测机构与被检测企业之间的利益勾连,让测评机构和平台真正成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让科学和专业成为测评的最醒目标签。只有这样,第三方测评才能重建公信力,也才能找回存在的意义。(土土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