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时间对抗时间,文物修复就是呵护我们的历史

2021-07-07 17:38:15

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是为了更好地让文物在未来传承,让文物的价值与精神得到更长远的延续。

  近日,一群特殊的“绣娘”登上了热搜——在故宫,有一个织绣文物修复团队,5名成员全是女性。她们不仅要掌握文物修复知识,还要熟悉各类织绣工艺技法。从2005年至今,她们已修复文物百余件,仍有大量文物在“排队”等待修复。而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类似文物修复师团队还有很多,他们根据各自专长领域的不同,针对各类文物的折损状况进行修复,获得了“文物医生”的美誉。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和报道的走红,文物修复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被公众熟悉和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维护和修复。然而,与正常的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的时间以小时、以天来计算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漫长的修复周期,是文物修复师甘愿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每一件文物能够在展示台上接受公众参观,都离不开文物修复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这种隐藏在聚光灯背后的付出令人钦佩,也让人感动。

  通过报道不难发现,文物修复团队不仅有“老师傅”,还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些志在文物修复事业的年轻人继承和发展这份事业,为文物修复注入新鲜血液。从历史的维度看,很多文物存留于世的生命周期,要远远超过人的生命。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流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使用X射线、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的裂隙。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如虎添翼,比如专长于青铜器修复的吕团结以前清理茬口都是用锉子,为了避免对文物造成伤害,效率较低,现在使用小电钻,工作效率提升不小。更多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于文物修复,显著延续了文物的生命。

  区别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文物修复师的构成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一脉相承宫廷技艺的老师傅,有的曾经是民间手艺人,这些年也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加入这支队伍。不管出身如何,知识背景怎样,他们都是守护文物的“匠人”。在全社会提倡“匠人精神”的当下,文物修复师这群特殊的匠人,也在用实际行动为人们作出表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用一生践行职业精神……这些匠人必备的特质,在文物修复师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文物修复理念。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后世人能够以同样的视角、方式欣赏文物。因此,保护与修复要坚持“最小干预度”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物修复师也是在保留文物“残缺的美”。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也跃跃欲试,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在肯定公众的文物热情的同时,也要借势宣传和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让专业价值起主导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难免损耗和遗失。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正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是为了更好地让文物在未来传承,让文物的价值与精神得到更长远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能让文物保护事业发扬光大,更能让我们的文化延绵不息。(王钟的)

责任编辑:刘朝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