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作文得满分,不是要学生模仿而是重视个性表达
考能在考场上写出这样的文章,已难能可贵。量分数之外,考生还是应该“写自己的文章”,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而不是一味模仿。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据报道,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舆论对这篇满分作文的评价很不一致。有人夸赞“太牛了”,有人说“看不懂”;有人点赞阅卷老师“识货”,有人则说给这篇作文满分是对语文的“侮辱”……出现这样的舆论毫不奇怪,作文阅卷是专业事务,发帖者并不需要对专业负责。但评价这篇作文好不好,终需坚持专业立场。
第一位阅卷老师给这篇作文的评分为39分,第二位阅卷教师的评分为55分,按照阅卷规则,当两名阅卷老师的评分相差较大(超过5分),就将由第三位阅卷老师阅卷,而第三位老师的阅卷也为55分,最后经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表明作文阅卷是十分谨慎的。
语文是高考选拔性考试的一门重要学科,很多人只关注一名考生的考分,并不关心他作文写得如何,阅读做得如何。实际上,对一篇作文的判断,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标准,那会导致所有作文千篇一律。我国从2013年起,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进行材料作文改革,即给写作材料,由学生自主命题撰写。出材料作文,就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篇好的材料作文,要看学生有无独到的观点,以及用严密的逻辑论证这一观点,在论证过程中,展示作者的语文素养、表达能力。用这一标准来看这篇作文,固然文章晦涩难懂,却是富有个性特点的作文。
这篇满分作文,会不会引导学生跟风模仿?要跟风模仿这样的作文,必须先得扩大的自己的阅读面,学会那些看不懂的生僻字,并懂得用法,这耗费的时间不少。现实中,学生应对材料作文的方法,是“套题”“宿构”,比模仿这种文章讨巧多了,能够获得保险分、安稳分。从这一方面来说,鉴于语文作文的应试特点,能在考场上写出这样的文章,已难能可贵。
针对应试作文现象,老师、家长,仍总是一味要揣测命题老师的意图,迎合阅卷老师。其实不然,考量分数之外,考生还是应该“写自己的文章”,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而不是一味模仿。现在,当出现一篇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作文获得满分后,有那么多讨论的声音出现,本身就很耐人寻味。(熊丙奇)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