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应把“明厨亮灶”作为刚性要求
保障食品卫生安全,需要内部监督,但更需要家长监督、社会监督。这也是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学校发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有关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学生食堂卫生管理,加强督查,防止出现食物中毒,影响学生健康。为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特发布2020年第4号预警,提醒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务必引以为戒,结合当前暑期高温特点,认真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各项要求,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去年年底,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建立校园食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及幼儿园、供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前不久,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严防严管严控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遏制发生群体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断提高师生和家长对校园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边是三令五申强调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一边却是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一再发生。要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在技术层面上,应该主抓“明厨亮灶”;在制度层面上,关键是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提高学校现代治理能力,切实建立家长参与办学监督的学校管理制度。
一些学校食堂用变质的食材加工饭菜;以次充好给学生供餐……对于这类问题,所有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的规定,都提到了“明厨亮灶”,这是让食品储运、加工、配送全透明的做法。就如很多餐馆,在厨房装上监控摄像头,把食堂师傅洗菜、配菜、炒菜的全过程向食客进行直播一样。
做到“明厨亮灶”,基本没有什么技术难题,甚至可以做到所有家长下载“明厨亮灶”(智慧校园、智慧食堂)APP,就可在异地了解孩子食堂供餐情况。当有那么多家长的眼睛盯着食堂时,要以次充好,给孩子吃过期、变质的食品,就很难了。
我国有不少地区早在多年前,就推进“明厨亮灶”工程,然而,却没有根除食品安全问题。问题在于,虽然在食堂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进行全过程监控,可是,监控视频家长看不见,而是由教育部门进行监控。其结果是,监控摄像形同虚设,在出了食品安全事件后,家长要求调阅监控视频,有关部门往往声称监控坏了。
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要求各学校食堂必须“明厨亮灶”,家长可在手机上看到食堂监控视频,这应该作为刚性要求。落实这一技术措施,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为确保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各地的学校,普遍推行了校领导、教师陪餐制度,其用意是通过校领导陪餐,发现供餐的问题,监督供餐质量。而从利益相关角度分析,这一制度很难起到有效监督作用。不管学校食堂是由学校自己经营,还是承包给校外机构经营,学校都是利益相关方,能主动发现问题,要求食堂整改吗?从曝光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看,有的校领导就收了食堂经营者的好处,还有的学校则从经营食堂中牟利。
监督食堂的供餐质量,应该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这需要家长委员会能切实发挥作用,而非作为“摆设”或“工具”。当前,提起家长委员会参与食堂卫生、质量监督,就有人表示不如由校领导陪餐。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家长委员会并没有按现代学校治理的要求建立,而是由校方委派家长代表担任家委会成员,把家委会建成了“联谊会”,甚至在学校不宜出面的事务上,让家委会出面给家长布置任务。
真正发挥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应该由家长选举产生,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办学监督,同时,在开展监督工作时,不受校方约束,而是独立、自主进行。简单来说,保障食品卫生安全,需要内部监督,但更需要家长监督、社会监督。这也是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熊丙奇)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