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精准打击,让地方统计数据不再“水”
最根本的是,各级政府须尽快破除“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陈旧思维,不能为了政绩好看就在数据上“掺杂注水”,而是要追求真实的、高质量的发展成果。
“一个人口不足万人的贫困乡,每年需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1亿元,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只能虚报。”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近日向有关地区和部门反馈了2019年统计督察情况。督察发现,违纪违法干预统计问题在一些地方、部门仍然存在,一些被检查企业统计数据存在不同程度失实,一些地方对于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的追究有待加强。
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统计法定职责履行存在偏差,相关部门通过微信指令、开会布置、层层分解,严重干预统计工作,一些企业数据动辄虚报数十倍。对于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一些地方政府搁置一年多不处分。
统计数据“注水”,是个老问题了。统计违法、弄虚作假事件时有披露。但是,时过多年,“注水”等问题仍然屡禁不止,如今在少数地区出现抬头之势,这值得警惕。
从媒体的调查报道看,一些地方以行政意志干预统计数字,成为导致数据严重失真的重要原因。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并不新鲜。一个重要根源在于部分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唯GDP”的政绩观。漂亮的经济数据意味着可观的政绩收益,这多少会让一些地方官员铤而走险。
但同时,有“数字出官”的政绩冲动,而无对相关责任人处以强有力的问责,这就会使一些地方的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屡禁不绝。
从当下社会发展路径来看,这种“数字出官”的逻辑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此时代背景下,一些地方“数字出官”“唯GDP”的陈旧政绩观必须及时改变了。
真实准确是统计数据的生命线。统计数据造假,不仅直接事关民生福祉,还可能导致决策部门对经济形势的误判,最终出现决策失误,对社会带来危害。
而对于统计数据造假现象的治理,迫在眉睫的,是要加大问责惩处力度,像反贪腐一样反统计造假。针对数据“注水”等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已有较惩戒措施。《统计法》规定,对国家机关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将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进一步为统计专项督察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对统计违法案件,一些地方不能装睡,必须依法将其精准打击。
当然,最根本的是,各级政府须尽快破除“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陈旧思维,不能为了政绩好看就在数据上“掺杂注水”,而是要追求真实的、高质量的发展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设GDP增速指标,这是一个明确的导向。这意味着,以扭曲的政绩观来为统计数据造假,越来越没有市场,也定将受到严肃处理。(柯锐)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