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面对暴力伤医,除医院安检外还能做什么

2020-05-21 16:32:03

医患矛盾一方面源于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只有在审慎推进安检制度的同时多渠道并举,才能真正遏制恶性伤医。

  5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做客《连麦两会》特别直播节目。陶勇医生呼吁医院要实行落地安检,他称,别让凶器带到医院的诊室,是唯一切实可行能够减少伤医事件的措施。

  今年1月20日,陶勇医生出诊时被一男子持刀砍伤,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作为伤医事件的切身受害者,陶勇医生的这番建议很有针对性。如他所言,“预测伤医事件是很难的”,最现实的办法,还是通过安检机制,“不让行凶者有将凶器带到医院诊室的机会”。

  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基本都有安检机制。医院本身也是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设置安检环节,通过安检门和金属探测仪等,的确可以避免危险物品被携带进入医院。在起到震慑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不法分子行凶的难度,对于防止伤医事件的发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和阻断作用。

  事实上,关于医院推行安检的呼吁,已经持续很久了。而鉴于恶性伤医事件频发,2017年下发的《严密防控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意见的通知》中也提到,“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建立应急安保队伍,开展安检工作。”

  在地方层面,一些地区也在积极探索落地医院安检的可行性。比如今年公布的《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草案)》,就包括建立安全检查制度。而今年开始,曾经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的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已经开始正式实施“先安检,后看病”。

  但同时,也得看到,动议已久的医院安检制度之所以很难推广落地,是因为它存在着诸多现实障碍和衍生问题。

  例如,在各大型医院,人流量相当密集,从设备的投入到日常的安检,都需要大量成本。而且,设置安检环节后,对医院的服务效率和患者的就医时间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必须安检才能进医院,也多少会让他们产生排斥心理。患者,特别是急诊患者,和火车站、地铁站的普通乘客心理状态毕竟不一样,严防死守的环境,反而可能会强化医患之间的对立氛围,不利于缓和医患冲突。

  正因如此,在医院安检话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虽然国家部门层面发文,并且有地方已经先行先试,但真正执行常态化安检的医院依然少之又少。成本考虑,效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都决定了它需要反复审慎的研究论证,不能直接强制推广。

  医患矛盾的发生,一方面源于医疗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行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因此,更具治本意义的是,在对医疗行业从业者加强监管的同时,完善相关的纠纷调解通道,比如设置专门的投诉部门等,让患者有“说理”的地方,而不是遇事只能想到暴力解决。否则,就算医院全副武装起来,冲突可能也会转移到医院以外的场所。

  当然,强调医院安检制度的审慎推进,也不意味着在安保方面可以松懈。其实前面提到的《通知》,包括北京的《规定(草案)》,都提到要加强医院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总之,只有多渠道并举,恶性伤医事件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遏制。(熊 志)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