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日久,要视身体机能变化适量运动
当前仍处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阶段,虽然运动也是改善精力和体能、更好投入生产学习的方式,但这时不能“逞强”,还是要视自己的身体情况而为。
最近几天,几起运动时有人突发疾病的案例,引起了公众诸多关注。
据媒体报道,4月4日,广东佛山一名医生在晨跑时发现一名倒地男子,在其实施心肺复苏术后拯救了其生命,据报道,倒地男子系连日来首次运动。4月13日,浙江杭州14岁的体育特长生骑车时被一辆轿车剐擦倒地后骨折,医生表示,“在他原本运动强度下,或许不至于伤成这样”。4月16日,知名马拉松赛道摄影师“一米阳光”在跑步时突发心梗,不幸逝世。在早些时候的3月28日,四川成都一名90后男子打完篮球后突然倒地猝死。
这些案例的发生,让人感到惋惜和痛心。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发生在当事人进行运动的时候,其中一些是以往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都不错的“体育健将”。一起起案例提醒人们:现在恢复日常锻炼,一定要悠着点。
随着防控形势稳定向好,人们逐步有序走出家门,出现在运动场和跑道上。在确保不构成人员聚集,各项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人们适当恢复锻炼,参加合理强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宅家那么久,人们确实有理由出去动动,运动对于调节情绪、改善心情,让自己走出因疫情造成的心理封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宅家日久,身体的各项机能难免出现退化,突然进行剧烈运动,会让身体难以适应。哪怕是运动基础较好的人,也不能贸然开始运动。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疫情突如其来,社会经济踩了一个急刹车,如今,防控的“门”却不能猛地打开,而要有序地徐徐开启,通往运动场的大门同样如此。
在重新回到运动场的恢复期,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从轻微强度的运动开始,逐步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运动强度,分步骤、分阶段地制定运动计划。
很多人平时虽然经常参加运动,但并没有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比如,运动前缺乏热身,运动结束以后也没有放松和舒缓。放在平时,这些不良运动习惯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暴露太大的问题。但是,现在因为身体长期不动,错误运动习惯很可能直接让身体健康受损,不经预警直接亮出“红牌”。
当前各地仍处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抓的阶段,虽然参加运动也是人们改善精力和体能、更好地投入到生产学习的方式,但这个时候不能“逞强”,还是要视自己的身体情况而为。在某种程度上,原本习惯于运动的人,更要注意自己身体状况的前后变化,如果对自己身体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就会放松警惕、增加事故风险。
长时间宅家的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有的体现在数据指标上,例如体重的增长,有的可能更隐蔽,例如心肺机能的下降。不管怎样,春暖花开之时,确实到了出门适当运动的时候,然而,运动迈出的步子稳一点,前后的准备、酝酿更充分一点,才能避免遗憾和悲剧,真正实现锻炼强身健体的目标。(王钟的)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