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助农,平台经济要有社会担当
疫期助农,不仅拷问着新经济的“良心”,亦在考验着新平台的质地。今年的农业开局就遇到了疫情挑战这道“附加题”,但只要同心协力、精准施策,春天依然会来。
立春已过,春耕在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月10日发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提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在关键时期,防疫不能松劲,春耕不能耽搁,大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也要不误农时搞好农事活动。”
农业农村部日前收集的23个省份近1000家农民合作社蔬菜类产品供应的信息分析显示,受疫情影响,多个省份的农产品主产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销现象。在没有深加工和科技赋能的前提下,难以长期保存又基本靠天吃饭的初级产品只能仰仗市场及时消化。一旦销路被堵,“谷贱伤农”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疫情期间农产品销售困难,起码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一是疫情防控下大型农产交易中心封闭,大量农产品长期依赖的线下交易几乎“停摆”;二是防疫期间道路封闭或者半封闭,造成物流困难、人工短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成熟的绿色销售通道救急,农产品滞销问题很容易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打击,更挫伤农民春耕的信心。
于此而言,是时候让平台经济发力了。各头部平台可以利用数据优势,对平台内农产品的产区信息、物流数据以及节点热度进行紧急重新规划,为各地农产品采摘、包装、运输等工作提供支援,并以“助农”“爱心助农”“农货”等关键词为节令性农产品辟出线上绿色通道甚至首页直达专区。这既能极大地拓宽农产品的产路和销路,帮助贫困地区和部分农产区解决特殊时期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也能让居家“深宅”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购齐食材、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在零接触、不聚集的情况下复苏消费,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上,不少头部平台已经主动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互联网+消费扶贫”力量,启动类似的助农模式,一边链接田间地头,一边链接物流企业,匹配落实农产品产销,以专项补贴的形式,确保新鲜农产品直达消费者手中。
疫期助农,不仅拷问着新经济的“良心”,亦在考验着新平台的质地。2月5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2020年的两大重点任务是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这两大任务,均与农产品的市场化息息相关。2020年的中国农业,开局就遇到了疫情挑战这道“附加题”,但只要同心协力、精准施策,相信我们依然可见山河春满、依然能感动于人间滚烫。(邓海建)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