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进校园不只是让师生变戏精
这样的科技真的是人类想要的吗?工具掌握在人们手里,就看如何使用。尤其是像人脸识别这种涉及人们隐私的技术更需要严格限制,让人们能保护自己隐私。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一所知名大学2019级新生“刷脸”就能瞬间完成报到程序,系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研发的,学生对着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就开始进行比对,眨眼间就能完成扫描,整个报到注册手续几乎不到一秒钟。此外,通过人脸识别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考勤,以及实时观察学生的上课状况等。
AI的强势让人脸识别技术逐步渗透进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所有领域。学生上课被人脸识别监控并非新鲜事,很多学校,包括小学、初高中和大学都在试水。
人们关注得更多的是这种技术对人格和人性的塑造,有人认为,AI能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和表情,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尊严,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授课能力的不信任。学生长期在监控环境下学习、成长,养成“表演性人格”。然而,人脸识别的问题并非只是对师生人格的影响,而是可能在各个方面介入人们的生活,引发更多的问题和争议:人脸识别监控是否有效?监控是以人为本,还是让人做技术的奴隶?是让人控制技术,还是让技术反过来控制人和威胁人?
雇主和学校在作为公共空间的工作、学习场所安装视频和音频监控设备,一般是认为可以接受的。不过,即便员工和学生可以被监控,也存在监控的程度和范围问题,同时监控是否有效,以及真是为了被监控者好,也很难认定。不过,如果人脸识别监控真的有效,人们是否就要让渡自己的隐私和自由来接受无处不在的AI监控?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的安德鲁•坎贝尔(Andrew Campbell)教授研发的配合智能手机自带的传感器的应用程序(软件)可以持续监控员工的身体活动、地理位置、手机使用情况、环境光线等。通过一年内对全美的750名工人进行测试,发现该系统能够区分各行各业人们的绩效水平,准确率为80%。
美国另一项研究的结果则提示,监控员工未必就能取得好的工作成果和绩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3年时间内追踪了42家医院的5200名护理人员,发现他们在受到监控的情况下,其前两年的洗手率会有所增加,但监控放松后又会回落。而且,在取消监控措施后,洗手率甚至低于监控前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人脸识别并非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都是正反馈。
意识到人脸识别的弊病,有一些国家认定用人脸识别监控学生是违法。瑞典数据保护监管局(DPA)对瑞典北部的一个城市谢莱夫特奥(Skellefteå)开出了该国的第一张依据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罚单,金额相当于19000欧元(约15万人民币),原因是该市的一所高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监控在校学生的出勤情况,之前既没有向DPA报备,而且也非法处理了学生敏感的生物特征识别数据。尽管学校辩称事前争得了学生的同意,但是律师认为,学生是在学校董事会管理之下,无法判断学生的“同意”是否为学生的独立意志。
欧盟正在探索控制和监管人脸识别技术的立法,希望制定一套“AI监管的世界性标准”,建立起“足以保护个人的明确,可预测和统一的规则”。这样的立法将在GDPR的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主要针对可能“带来特定风险”的人脸识别等技术。
科技进步使得人类进入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这固然让人们的生活更为方便、快捷和舒适,但是悖论也出现了,AI越发达,人们被监控的程度越厉害,以科技来改善生活和提高自由度的理想反而渐行渐远,这样的科技和AI真的是人类想要的吗?工具掌握在人们手里,就看如何使用。尤其是像人脸识别这种涉及人们隐私的技术更需要严格限制,让人们能保护自己的隐私。(张田勘)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