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血蚶养殖消亡,生态不能成为牺牲品
显然,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只算政府的大账,不算民生的小账,正是乐清血蚶养殖消亡危机背后的实质。这样的危机,揭示了当地短视而扭曲的发展思维。
6月3日,一则题为《浙江乐清血蚶养殖消亡危机》的报道,揭示出当地养殖户的困难,以及海洋生态面临的困境。
浙江乐清被誉为“中国泥蚶之乡”,上世纪80年代起,当地大力推动泥蚶养殖,许多养殖户投入巨资承包浅海滩涂,进行泥蚶养殖。但是,随着乐清当地工业的崛起,泥蚶养殖对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
工业的扩张,挤压了传统养殖的生存空间。当地为处理污水,在滩涂修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致使海塘塘顶发生裂缝、位移,海水渗入,加之污水处理厂修建带来了污染,导致当地海产品养殖陷入灭顶之灾。无奈之下,养殖户只好放弃原有的养殖区域,越过海堤,开辟新的养殖场,致使海洋生态受到威胁。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链条。
表面上看,是养殖户在破坏当地海洋生态。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养殖户其实是被动的。他们要生存,要吃饭,如果原有养殖区域没有被破坏,根本无需费那么多力气进行产业转移,甚至以破坏海洋生态为代价违规养殖。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当地政府,为什么要把养殖户逼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本意无可指摘。相对于工业,养殖业产出低,对于经济拉动能力小,也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乐清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更是现实的困境。但是,这些并不是可以用工业全面替代养殖业,任期侵占养殖业土地的理由。
要知道,养殖业的产出虽然不高,但却是民众生存的维系。以乐清三屿水产育苗专业合作社为例,仅育苗场的年利润就有上亿元,可以想象,这背后是多少人家的饭碗和生计。也正因此,当地村民对于污水处理厂,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态度。
当然,当地政府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养殖场生态遭破坏的同时,当地政府提出将那些养殖围塘变耕地种水稻。不过,改成耕地前,每亩地从事养殖,利润在5000元-10000元,改成耕地后,一亩地最多不到2000多元。而且,海边种地,一旦海水渗入就会颗粒无收。如此高昂的经济代价和风险是养殖户难以承受的。
养殖业的产出从经济上看,固然低于工业,但如果综合生态的因素,养殖业的价值其实被远远低估了。海产品养殖,大量培育藻类、贝类,这些生物等都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大规模人工养殖的海藻已成为浅海生态系统的重要初级生产力。从这意义上说,浅海滩涂养殖业,是一个造福环境,造福后代的绿色产业,其产业价值不仅不低,反而要比工业更高。
显然,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只算政府的大账,不算民生的小账,正是乐清血蚶养殖消亡危机背后的实质。这样的危机,揭示了当地短视而扭曲的发展思维。如此发展思维之下,GDP的数字当然更漂亮了,地方经济实力更加雄厚了。但是,那些受损的养殖户,受伤的生态环境却成了被忽视的代价。这种不以人为本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这种漠视生态的发展,又靠什么持续?(于平)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