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逼暗恋者们告白,微信也是拼了
微信终归是以工具形态切入市场的产品。但跟工具应用普遍在追求转型服务方向、急切寻求变现途径不同,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工具,微信一直在强化“工具产品”属性。
“清清吧,不用回”的智商欠费型测试和那些清理“僵尸好友”软件,或许要被判死缓了。这两天多家媒体曝出,微信正在内测“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在今后的“我-设置-隐私”中新增的该功能下面,用户可以选择“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以及“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三种条件,筛选出那些“不常联系的朋友”并将其一次性删除。
消息一出,舆论炸裂。
那些朋友圈早已不是“朋友”圈的人悲痛欲绝:“那我微信通讯录可能只有我自己了”“我没朋友这件事就要瞒不住了”……都说人艰不拆,现在成了人艰“微信”拆。
有些很少跟人互动的人忧心忡忡:“君子之交淡如水,有些知心朋友两年不联系还是知交,若删了后估计只剩老板、同事、客户、酒肉朋友了”“像我这样基本上只看朋友圈不怎么说话的人,是不要被‘格删勿论’了”……
最悲伤的,大概要数暗恋的人了。
“请给不敢给女神留言的暗恋的我留条活路。”“曾经喜欢过一个人,微信已经成为最后的联系方式了,我不会删她,但我可能就躺在她“不常联系的朋友”那一栏里。真的要赶尽杀绝吗?”
鸡汤文说: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占有,远远地看着,默默地放在心里就好,不必去打扰她(他)。
可微信不经意间就给了鸡汤一巴掌:当你总沉浸在这么纯美的爱情中,不愿打扰她(他),没准有一天你鼓足了勇气,却只收到一个回复——“对方已开启好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的好友”。
想来就心塞。
但其实,微信推这功能也很正常:你平时不是感慨朋友圈里好多“熟悉的陌生人”吗?你不是忘了很多未备注的所谓“好友”叫什么、是干啥的吗?你不是怪朋友圈被心灵鸡汤、修生养性、微商代购和自拍晒娃信息攻陷了吗?而帮你筛出“不常联系的朋友”,正是为你删掉那些以往无意中添加的微商和陌生人来一记“助攻”。
当下,随着很多陌生人涌入我们本该是“熟人圈”的朋友圈,我们的社交质量也在被拉低:我们的微信好友列表里或许有几百乃至上千人,可跟咱们有“点赞之交”的可能都不多,有频密互动的更少,更别说各种话题都能聊得来的死党或闺蜜了。
有参与内测的网友尝试该功能,一测竟有超过60%的好友都是“陌路”,分外扎心。
说“无效社交”可能有些太实用主义,可很多非好友涌入我们朋友圈,造成我们信息过剩和社交冗余,朋友圈太杂太乱,是不争事实。
有时你本想放飞一下自我,可一想到朋友圈好多乱七八糟的人,你还能放飞得了?你本想发个自拍照,可一看到有些“朋友”是地铁扫码党或“摇一摇”添加的,你怕不怕信息泄露?
何以解忧?弃用朋友圈,难;将陌生人一一删除,也不容易。
而微信曾先后推出的拉黑、屏蔽、分组、“朋友圈三天可见”和“设置某条朋友圈的互动不再通知”等功能,就是着眼于这点:你不是想少被冗余信息打扰,少被陌生人烦扰吗?咱们就给你想要的。它们都是为了消化社交冗余而启动的保护机制。微信内测的“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也是这样。
对微信而言,此举本质就是想在用户基数近乎饱和、圈层交互频密之后,竭力去维护其熟人社交生态。
而熟人社交,就是微信的“源代码”。微信终归是以工具形态切入市场的产品。但跟工具应用普遍在追求转型服务方向、急切寻求变现途径不同,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工具,微信一直在强化“工具产品”属性。不过,微信要做的不是“尺子”“锤子”之类的应急品,而是要变成适用场景极为丰富的必需品。
而这些,只能是基于微信熟人社交的“人设”。
毕竟,若任由“浅关系”稀释熟人社交具备的粘性,很多用户也会降低停留时间和依赖度。所以微信千方百计维护其熟人社交生态,就成了必然。
通过用户体验留住用户,在微信等用户增长数已接近天花板,DAU(日活跃用户)和APRU(平均每个用户每月贡献的业务收入)尚有挖潜空间的情况下,很重要。
当然,要是微信能推出“对方将你删除提示”或双方删除功能,那就更好了。
对暗恋的人们来说,不必太沮丧,换个角度看,权当这是逼自己早日告白好了,勇气还是要有的。(佘宗明)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