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长被约谈,过山车般的空气数据仅是巧合?
治污绝不意味着在污染企业和民众需求之间二选一。如果怀着长远目光,立足于经济转型升级,还能找到多赢的选择。突下猛药的治理,长远来看非但于治污无益,可能还会使“病情”加重。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入冬以来,山西临汾市大气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多次破千,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近日,中央环保督察办公室约谈临汾市长,因为临汾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气质量标准中的6项监测指标均不降反升,“在全国地级市中少见”。
巧合的是,就在约谈当天凌晨,临汾屡次破千的二氧化硫浓度数值出现断崖式下跌,达到优良级别。尽管这一天有冷空气和西北风的“助攻”,但也令人怀疑,空气质量如过山车式的起伏,和地方政府治理力度的变化有关。很多地方的案例显示,一旦有重大活动或者外在压力,地方政府突下“猛药”,采取严管重污染企业等措施,就能在短时间内显现治理成效。但这种过山车式的治理,长远来看非但于治污无益,可能还会使“病情”加重,临汾正是这样的情形。
因为过山车式的治理,所谋求的只是“治标”,而不是对污染本源的治理。临汾空气严重污染的背后,是企业的严重违法。去年5月,环保部就曾对临汾开展环境督查,并于8月公开反馈,要求临汾市整改。但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当时查出来的问题,诸如企业职务设施升级改造滞后、企业扬尘污染、城乡接合部小企业污染突出等,直到现在依然是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背后,最大原因只能是政府意识不到位。
对于污染企业的治理,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难题。因为很多重污染企业,对于地方来说都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能够上缴税收、解决就业,另一方面则是日趋严重的污染。如果地方政府囿于眼前利益,被污染企业所“绑架”,治理就会举步维艰。外界压力大的时候,对污染企业象征性地“关停”,但风头一过,该开工的开工,该污染的继续污染。这种治乱循环,在很多地方频繁上演。
因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临汾市长被约谈,临汾市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的环评审批被暂停,这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压力在加码。但愿这一次,临汾市的官员们,能够痛定思痛,真正在治污治本的维度上有所突破,而不是继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周旋。
治污绝不意味着只是在污染企业和民众需求之间二选一。如果怀着长远目光,立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还能找到多赢的选择。比如,对于频频让人色变的二氧化硫,临汾当地环保部门回应,超过七成来自居民散煤排放。且不说其源头定位是否准确,地方既然指出问题所在,就该对症下药。煤质监管和企业脱硫设施监管,都是不可懈怠的领域。如果引导得当,这还可能是培植新产业,引领经济转型的机遇。
随着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民意的逐渐苏醒,可以想象,未来这些年,治污将成为考验一个地方官员综合能力的问题。不能超越雾霾中的各种利益纠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这样的官员将会失去体制内外的信任。这样的趋向,也值得所有官员深思。(敬一山)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