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网瘾”不能将脏水与孩子一起倒掉
孩子们面对的往往是无知的世界与不测的风险,如何引导其积极探索世界,而不致于被风险吞噬,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
殴打、电击、药物、体罚等,在各种网戒学校“大显神通”的针对网瘾少年的戒瘾手法,将有望彻底消失。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孩子沉迷网络,家长焦虑不安,针对此,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电击疗法”。据媒体报道,山东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网戒中心”一度被无数家长视为“戒网圣地”,中心主任杨永信则是家长们眼中的“救世主”。2009年,该中心暴利和电击治疗等问题被媒体曝光之后,当时的卫生部曾紧急叫停“电击治疗”方法。然而,临沂“网戒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后每年仍有数百名青少年来此接受“治疗”。
实际上,动辄采取暴力手段惩罚网瘾少年,是很多网戒学校的通用做法。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2016年中秋节,黑龙江省肇东市一名16岁的少女陈某某绑架并杀害了其母亲。而令其与母亲“关系不和”的原因,是她刚从一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网戒学校出来。
这样的人间悲剧,或许能让一些沉迷于强制“戒瘾”的家长们清醒过来。脏水是要倒掉,但不能连孩子一块倒掉。孩子沉迷网络固然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但以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强加干预,非但不可能取得想要的结果,由此引发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备受侵害,继而造成其他犯罪等问题,也是这个社会不堪承受的重负。
此番送审稿明确了“戒网瘾”的行为边界,并强调,相关行为构成违法的,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果如此,有望进一步规范众多网戒学校的行为,从而切实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当然,指望一部条例就能预防网瘾及监管好网戒行为,并不现实。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牵扯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正如染上“网瘾”是一个漫长过程一样,戒除“网瘾”同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招就灵。如果电击果真有效的话,则未免将教育理解得太简单了。
这里边,首先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沟通,多一些自律。如果家长整天抱着一部手机抬不起头,有如何要求孩子不沉迷网络?很多时候,亲人的疏离、进而去寻找新的寄托,往往缘于沟通不够。而一旦发现孩子深陷网络,却又指望立竿见影,未免一误再误。
此外,教育、卫生、工信、等部门也该切实履责,一是从学校教育着手,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不能放任自流。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图省事,或者出于利益驱动,总在有意无意把学生驱赶到网上去。必须明白,网络毕竟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生活的全部。再就是要从技术层面完善网络游戏的规则,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
网瘾当然要戒,但应该循序渐进,不断激活其对外部世界的关心,从而在丰富、充实的社会参与中实现蜕变,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决不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粗暴干预未成年人,甚至以戕害肢体、精神的手段收获所谓的“乖巧”、“懂事”。
孩子们面对的往往是无知的世界与不测的风险,如何引导其积极探索世界,而不致于被风险吞噬,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课题。但无论如何,成年人的世界理应负担起更大的责任,尽最大可能使得孩子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胡印斌)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