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落入了一种话语陷阱。如果开放是当然,那么关门才需要理由;如果关门是当然,那么开放就需要理由。现在很多人在努力证明校园应当开放,这其实说明人们已经被带入了某种误区:关门似乎是理所当然,支持开放的人则必须拼命地找理由。而且大学校门开放的议题,已陷入一种非常“低质量”的状态。这里面没有细节讨论,比如现在大学到底客流量多少,怎么就冲击教学秩序了,怎么就无法管理了……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
这一直接指向作家余华与已故作家史铁生友谊的命名,看似“越界”,却让我们感受到虚拟世界中不仅有梗有创造,也有对传统价值观的珍视与再造。从余华推着史铁生的轮椅踢足球的往事,到《我与地坛》中震颤无数人的生死哲思,再到今天虚拟与现实交叠的“友谊之树”,公众用互联网特有的幽默语法,完成了对“文学依然活着”的温柔确认,也实现了与“伟大的友谊”的情感共鸣。
国力强不强,制造业是基础,而制造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没有一支规模宏大、本领高强的劳动者队伍,科技自立自强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一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国力强弱。我们要在世界博弈舞台上占据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这些恰恰都构成了当代青年的一味“药”。今天的年轻人,似乎很容易被一种负面情绪所捕获,自嘲“废柴”“低能量”。当然,年轻人并不天然如此,现在有老年人做出了示范,他们心底的热情依旧会被点燃。当然,对于年轻人的疲惫,人们也没必要苛责。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活得更精致了,对生活品质有更多的要求,对内心情绪有更敏感的关注,而当生活产生落差,失意感自然会更加明显。
航天并非遥不可及,许多航天科技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航天事业实际也是一场不会停歇的浪漫远征,是一次向着人类精神高地的跋涉。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与文艺的有力跨界融合。因此,让航天科技与文化浸润融合,构建航天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良性互动,让文化赋能更多元的航天力量,我们就会吸引更多青少年传承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贡献力量。
当物理空间让位于数字世界,一块手机屏承载起大部分的生活场景,对个体信息的辨识、标注、管理,也就成为人们能够畅行于移动互联网场域的前提。手机号因为具有实名认证且独一无二的特点,被各App用作用户注册的依据,也让手机号超越了通讯地址的意义,逐渐演变成一张串联个人身份、金融账户、社交关系的“数字身份证”。因而,解决“二次放号”问题,实质上是要在虚拟世界中解决“身份歧义”问题,重新锚定“谁是你”。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
当前正值“十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流动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此刻,带着文明出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沿途的美景,更有假期的美好。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