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一段游客在草原上抛撒纸片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视频中,几名男女手攥纸片站成一排,任由纸片随风四散,前方还有人举着手机拍摄记录。该视频账号的定位显示拍摄地点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一行为迅速引发网友质疑:“这不是在污染环境吗?”
呼伦贝尔市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到草原上旅游肯定不能随便抛撒生活垃圾。”此举涉嫌破坏草原,需要向林草部门反映。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外地游客随意扔垃圾涉嫌破坏草原生态,这个归草原监督管理科处理。”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核实事发具体位置,处理此事。
法律法规将亮明态度。不过,视频当中游客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模样,颇为刺眼。正如视频发布者声称的,这是“在大草原放肆地挥撒”,言语间甚至能让人听出一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得意。
“不随地乱扔垃圾”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常识,为何到了草原就能将文明规则轻易抛之脑后?这位游客给出的说法是,抛撒的纸张为“可降解”材料。看似“后果可控”,不过,降解需要多长时间?具备哪些条件?降解产物对草原存在哪些显性或隐性影响?一系列疑问尚未得到科学验证。
必须明确,“可降解”不等于“无污染”。这种缺乏依据的“材料无害”辩护理由和“先破坏再恢复”的认知思维,值得人们警惕。相比于丢弃垃圾、碾压草原等直接的破坏行为,这种披着“科学”外衣的随意心态更糟糕。
近年来,为了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有人卧轨、有人踩踏保护区,将生命安全与生态保护置之度外的现象屡见不鲜。伴随打卡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交织,旅游场景正日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社会面相。对于那些逾越边界的破坏行为,需要明确惩戒,才能使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
有网友表示,“要让他们把纸片一张一张捡回来”。此前,针对游客在草原上飙车“漂移”的行为,也有网友建议“罚他们去守护草原”“拉进景区黑名单”。这些建议虽非正式处罚,却颇具启发意义。毕竟,“放肆地挥撒”之后,清理现场、恢复生态的后续工作,不能只依赖呼伦贝尔当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放肆”之后要“碰壁”,才能使破坏者知晓文明的底线。
草原,就像覆盖在大地上的一层“薄毯”,其季节性变化剧烈,动植物在干旱中艰难适应,生态系统敏感而微妙。它固然有诗文中“离离原上草”那顽强的一面,却也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践踏、污染。
面对自然,我们终究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守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边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婚礼不收礼金,何以赞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