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广西财经学院校长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提到,学校准备补贴外卖丢失的同学,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校长表示,外卖丢了不仅影响同学们吃饭,还影响大家健康快乐的心情,“我们谴责这种行为,但不准备追责这些事情”。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将拿出一笔经费,补贴安慰外卖丢失的同学,“丢了外卖,不能丢了热爱这个社会的善良”。
据媒体报道,10月13日,广西财经学院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确有发放补贴一事,相关工作正在推进。而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不仅外卖问题,包括宿舍电风扇积尘、部分教师“上水课”等问题,都在社交平台留言区得到了校长的及时回应。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校长的举措正是以一种主动的善意宽宥他人的过错,引导学生超越当下的委屈与愤怒。这是一种高度内向化的美德。然而,当它被采纳为应对问题的核心策略时,却可能模糊行为本身的是非对错,弱化对外部不当行为的规训与制约。
外卖丢失,本质上是一个校园安全管理与治安问题。以往制度化的解决路径是:问题发生→追溯根源(加强监控、巡查与惩戒)→杜绝再犯。但在当前的补偿方案下,逻辑变为:问题发生→学校提供情感与经济损失补偿→化解学生当下的负面情绪。这固然能赢得学生的点赞,却可能模糊责任主体,让“犯错”的人得不到惩戒,也让原本承担管理职能的学校安保和其他部门在温情笼罩下职责被悄然淡化。对受害学生而言,他们追究不当行为、捍卫自身财产权的公民意识也可能随之削弱。
校长与学校的善意值得充分肯定,其直面问题的姿态是当下许多学校乃至单位所欠缺的。广西财经学院也提出将安装“外卖保险柜”的举措,“补偿+预防”双管齐下,展现出学校在道德感召之后,对制度化解决方案的务实探索。但教育的智慧,不应止步于做一个“好家长”,更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好社会”的微缩模型。比“补贴”更复杂、也更根本的,是强化制度,依靠制度与规则的常态化运作推动问题解决,同时积极推进共同体建设,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外卖取餐的规范治理中,共同协商制定宿舍公约、外卖管理等方案,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被补偿者”成长为“规则的共同捍卫者”,我们才能培养出不仅善良,而且强大、有担当的未来主人翁。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破除“35岁门槛”,缓解职场年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