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营造清朗网购环境
光明网评论员:打开各大电商直播间,除了热情洋溢的主播与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的还有不断刷屏的弹幕评论。“真好用”“下次还买”……在大量反馈的催动下,不少新关注者火速“种草”,并完成商品购买。他们或许没想到的是,那些“过来人”不过是虚构的身份,他们所谓的“反馈”也只是精心设计的话术,刷屏的弹幕背后,是人为操纵的流量陷阱。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属地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为成功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这让“职业弹幕人”这一群体及他们身后庞大的黑灰产再次进入舆论视野。
披露的案情显示,该公司在直播间销售商品时,评论区持续出现大量刷屏内容。执法人员通过IP地址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发现,该公司涉嫌购买第三方服务,批量发送虚假弹幕,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而这不是孤例。
“职业弹幕人”听起来新鲜,其实不过是重新“乔装打扮”的网络水军,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则就是直播时代的“刷好评”。可千万别被这个听似温和的表象所蒙蔽,发布虚假内容、人为制造热度,往轻了说了是虚假营销、不正当竞争,往深里究,或涉嫌商业欺诈。
从传统电商时代到直播电商时代,从实物商品到生活服务,网络水军行为更隐蔽、更专业化和智能化。网络水军屡禁不绝,巨大的经济获益自然是其最根本的驱动力。一边是较低的技术门槛和成本,一边是超预期的高回报,在利益的诱使下,道德的天平很容易滑向非法的一边。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线上口碑——哪怕是通过不正常手段所制造的,就意味着真金白银。
当操纵评论成为一门“好生意”,这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短期看,走此“捷径”的商家可能确实会快速获利,快速增长的营收和人气也会让平台有所获益。但长期看,假的就是假的,虚假营销的热度终究不可持续,当骗局被拆穿时,好不容易建立的人与人之间、消费者与品牌、平台间的信任也将被严重折损,而对于靠提供更高效精准、供需匹配而起家的平台来说,信任恰是自身长久发展的根基。当“刷好评”影响了平台的生态,整个评价体系走向失真,消费者将毫不犹豫“用脚投票”。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水军刷屏、控评防不胜防,那么脱离评价就可以摆脱操控。事实上,试图完全脱离评价,只能是一种幻想。且不说,在信息爆炸、选择过剩的时候,我们需要各种评价体系来作为认知的索引;如今,平台经济已如此深且广地植入我们的生活,从吃穿住行到各种决策,我们都难以逃离各种网络评价。因此,治理“职业弹幕人”等水军乱象。让评价体系加速回归真实,让扭曲的传播回归正常,才能重塑社会信任,激发更多社会活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鼓励孩子爱上数学,而非背诵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