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机器人群星闪耀时
光明网评论员:“村超”“苏超”之后,“机超”——也就是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也火出了圈。最近,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美、德等国的280支队伍同场竞技,比拼田径、足球、搏击等项目。这场别开生面的赛事,不仅集中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和运动协作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订单。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频闯入大众视野:从春晚扭秧歌、北京亦庄跑马拉松,到杭州上演格斗赛,一波接一波的热点,让人目不暇接。而这次规模更大、组织更专业的机器人运动会,融合科技与体育,再次激发出人们对未来智能生活的想象。
赛场,其实也是秀场和考场。过去,人形机器人更多是春晚彩蛋,或者是短视频里表演后空翻的“网红”,就像橱窗里的模特,观赏性强、实用性弱。而这一次,400多场高密度比赛,把“展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压力测试”。还记得几个月前的机器人马拉松,每台机器人还得配两名工作人员,摔倒了得人扶;而这一次,绝大多数机器人已经能够自主爬起,有的跳高超过95厘米,有的在1500米赛跑中甚至比许多普通人还快。这些细节折射出技术的显著进步。
这样的进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共同推动。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也按下快进键,政策、资本、人才加速汇聚。以前的机器人往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如今不仅要给它们装进大模型,学会避障、识别手势,还得靠国产减速器、驱动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拼出高性价比的整机——成本压到“万元级”,才可能真正进入家庭。这场运动会,就像一场高强度路测,把技术、政策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起来,让实验室的曲线终于接上了订单的直线。
不过热闹之中也需冷静。必须承认,人形机器人虽然越来越火,但距离真正融入生活、实现“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前不久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就指出,当前的具身智能模型,尚未达到类似ChatGPT出现之前那种临界突破的状态。这正如所谓的“莫拉维克悖论”:机器人下围棋或许能赢世界冠军,但在叠衣服、拧瓶盖这类小事上,却可能还不如一个孩子。
因此,面对人形机器人的走红,我们不妨多一份理性。既要看到它所代表的广阔前景,也要尊重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培育未来产业,尤其需要战略定力和耐心。回顾120年前,人类首次飞行只有12秒、36米,而如今飞行器不仅能够自由抵达全球任何角落,更飞向了浩瀚太空。只要坚持投入、持续积累,人形机器人就有望迎来真正突破的临界点,走进千家万户,创造属于智能时代的崭新图景。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伪专家伪名人闹剧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