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据媒体调查,不少一线科研人员认为,当前科研管理中有几个需要关注的不良现象。
这些不良现象包括“过度关注细枝末节”“进展报告频繁催更”“项目验收搞车轮战”等,具体体现为:结题材料没有使用不锈钢订书钉,被通知不合格,导致科研人员只能一箱箱拆开材料,将一枚枚订书钉抠下来重新装订;一所国内顶尖大学农业专业教授正在推进的一项育种课题,只间隔5天就两度需要上交进展报告,甚至12月底结项的项目,10月就被要求交考核报告;一些科研项目要经历业内专家评估、第三方公司审核、预答辩、正式答辩等多轮验收,并且各种材料准备一样也不能少……
上述现象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仅仅因为没有使用不锈钢订书钉就退回材料,这是常人难以接受的。科研工作的核心是在各个领域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科研工作往往需要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达成。倘若因为一些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问题,浪费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抑或是干扰他们工作节奏,这很有可能打击到相关群体的科研创新积极性。
这些令人不解的科研管理方式为何能够存在?从大的层面上看,让科研工作者“坐稳板凳”“潜心学术”已取得了广泛共识并得以不断推进。但也必须承认,我国科研单位基数大,仍有单位依赖短期指标的传统评价体系,习惯于过往“到点就要出活”的管理模式。扭转这些已成惯例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有些科研单位习惯于“让科研材料合规”,目的是规避科研管理者的工作风险……以上种种情形令科研人员身心俱疲。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当前,广大科研工作者正肩负着历史使命,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发。摒弃形式主义,让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精力和时间专注于本领域科学研究,才能促成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落地,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因此,破除科研人员面临的困局,需要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规律性问题,让鼓励潜心研究的信号真正落到实处,让科研管理部门能够真正滋养相关群体的成长。具体而言,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真正转变思维,以服务的态度主动帮科研人员分忧解难。譬如,可以进一步评估相关材料递送的必要性,简化成果材料提交数量,提升材料提交的无纸化水平,同时以清单形式明确和指导科研人员完成这些基础性工作,为他们节约宝贵时间。
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只有当诸如“不是不锈钢的订书钉”这样阻碍科研人员工作进展的不良现象不再出现,我们的科研环境才能更好,才能助力产出更多创新成果,并让这些科技创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古维费”缘何引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