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一个让人想要调侃“莫非时间穿越真的存在”的现象,在网上逐渐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发现,一些十年前的经典老剧画面中竟然出现了记忆中并不存在、理论上也不应该存在的广告。
比如《琅琊榜》里出现了外卖广告,网友称梅长苏也是吃上“10元外卖”了。其他剧集里也出现各种穿越广告,广告、品牌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电视剧的播出时间,让观众一秒出戏。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版权方、平台等对剧集进行了二次利用。这些经典剧集的“招商”价值巨大,可以持续不断植入广告。随着广告的翻新,一些Bug、违和的场面也就出现了。这个技术并不新颖,早在多年前就有平台称自己有这种“播出后植入”的技术,只不过新剧集人们不太容易注意,经典剧集则会放大这种穿帮的感觉。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肯定是不太舒服的。可以想象的是,一个古装剧的画面,出现了一个现代的事物,肯定让人尴尬。尤其是一些老剧集,往往凝聚着某种情感,再看到被广告商不断地揉捏,一些观众大概不会满意。
但是,这种不满其实也是天然的——观众恐怕永远不会满意广告,无论何种形式。就像是剧集里P广告固然让人不喜欢,但强行中断剧情插入广告人们意见也更大。这或许就是影视剧本身的悖论——人们期待它是艺术品,但它本身却是商品。
几乎所有的电视剧,恐怕都必须考虑一个前提:它能否带来回报。影视剧不是一个独坐书斋的闭门创作,它是一个依托于现代传播产业的消费门类,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益。那么广告就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元素。
尤其是现在长影视剧在短视频、微短剧的夹击下,遭遇了不小的挑战,增加广告强度似乎成为一个迫不得已的举措。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长剧市场全端播放量整体下降,较上季度环比下降11.95%。在这个背景下,诸多老剧被拿来重新植入了广告。
不过,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影视剧的自我“降格”:它们不再追求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艺术品。事实上在人们的记忆中,有很多老影视剧,它们完整、纯粹,每一帧画面都能勾起无数回忆,足以被称为经典的艺术品。而现在看,很多影视剧或许不再对自己有如此期待,商业变现才是紧要之事。
这无可厚非,影视剧的版权所有者当然可以如此选择。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好事,影视剧也没必要总是“端着”,似乎要将自己刻意塑造成某种崇高的样子。本质上这就是一种迎合消费需求的商品,它也只能在一种平视、竞争、自如的语境中繁荣。它和短视频、微短剧等等并没有本质区别,格调云云终究是一种话术,从要盈利的角度来说,其实它们都在同一平面。
这也让人想到前不久颇受讨论的AI魔改影视剧,不少论者都站出来称这是“不尊重经典”。AI魔改当然会有版权问题,这应当引发重视。但是从“艺术”角度来说,穿帮的植入广告何尝不是一种“魔改”呢?影视剧作为一种商品,有多少“再创作”的空间,恐怕也值得人们认真地想想。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让每个人买得到票回得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