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大学陆续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录取情况,零零星星的信息汇总在一起看,不难感受到高校专业“冷”“热”切换之快。总体来说,土木工程、外语、金融、对外贸易、管理类等曾经炙手可热的专业,近几年遇冷,高招录取中不同程度遭遇连年降分,有的学校甚至不得不选择缩招。而反观一批新工科专业则“高分出道”,表现火热,成为不少高分考生的首选。
昔日的“热门”爆冷,过去不曾被关注的专业成功翻红,对于高校专业的“冷”“热”切换,人们早已不再新鲜,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该话题的持续关注。从高招季到就业季,关于专业设置的新闻总能引起不小的讨论。人们试图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感知水温和风向的变化,并借此修正自己的选择,大到家里考生的志愿填报、职业赛道的选择等人生大事,小到知识付费项目的购买选择等等。
人们对专业的高关注背后,实则是深深的专业焦虑。专业本身并无绝对的“冷”“热”之分,公共讨论中所言的专业冷热,其实更接近于反映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的指标,更直白地说,也即就业前景。而这又是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息息相关。当一个专业的发展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且容纳能力强,那么自然就会吸引更多人报考,并最终反应为走高的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线,也即“热”。反之亦然。
仅以就业前景来对一个专业作出定义,当然是片面的。不过,在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求稳心态强烈的现实背景下,人们在对专业的选择中赋予就业前景这个指标以更高的权重,也无可厚非。只是,“追高”是有“踩空”风险的。任何专业和行业发展都有自己的周期,当初的热门专业不一定在几年之后还是“香饽饽”。特别是,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与之相关联的专业调整也将更加频繁,呈现出更高的显现度。
我们同样需要看到,过去那种一考定终身,考什么干什么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而出,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持续颠覆着我们对工作的认识和想象。在未来的竞争中,大学几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高阶的认知能力、学习迁移能力、通融见识、宽广视野等可能更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与其焦虑专业选择,不如重新思考并设定自己的成长目标与规划。以专业为基,但又不为其所限,在关注就业的同时更关注个人长远发展,尽可能拓展个人未来发展空间。
对于高校来说,则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积极回应专业焦虑背后,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期待。此前,不少高校公布了本科生转专业“新政”,进一步放宽了专业选择的相关限制,比如允许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转出“零门槛”且可转多次等。这些充满弹性的调整将有助于进一步打破专业间的壁垒,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和容错空间,拥有更多实现自主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资源和机会。如何进一步畅通专业间流动,完善人才评价体制,加强通识教育等,显然,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冒牌教授魏新河,揭开了谁的“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