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外卖女骑手,在“男性系统”生存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一篇题为《外卖女骑手,在“男性系统”生存》的文章在网络上热传。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之前刷屏的另一篇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也是由这篇报道而起,关于平台算法及劳动的讨论成为一门“显学”。
从“骑手”到“女骑手”,一字之差,当然与报道者本身对性别意识的关注度和敏锐度有关,但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外卖骑手中,女性的数量近年来确实在增加。有研究者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北京有9.06%的女骑手,这一数字在2021年增长到了16.21%。而据某头部外卖平台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该平台女骑手占比为7.4%。在其他城市,女骑手的占比和增速或不抵北京,但增势是确定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选择去当骑手?这与骑手这一工作本身的性质有关,时间自由、工作灵活、多劳多得而且门槛低,这些因素对于需要照顾家庭的女性来说,无疑是友好的,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另一个推力是,疫情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以及一些制造企业受到较大冲击,而这些也恰是女性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和领域,一部分被挤压而出的女性选择灵活就业,包括去当外卖骑手。
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为女性,尤其是生育后的女性重返劳动场提供了一个几乎不用踮脚尖就能够着的机会。当她们走出家庭,戴上头盔骑上“坐骑”奔驰在大街小巷时,收获的不仅是一份酬劳,还有家庭话语权。而在更大的语境中,如果考虑到涌入骑手队伍中的一部分女性除此之外别无他选,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女骑手增多也意味着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升,以及社会人力资本损失的提升。
但这只是故事的A面。在关于女骑手的相关报道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对她们的赞美,人们赞美她们吃苦耐劳,在一群男人堆里勇敢“厮杀”、不甘示弱,并冠以她们“铿锵玫瑰”“女汉子”的美誉。不过,问题也恰恰在这里。
不管是否承认,如果把平台外卖视作一个多人游戏,并且拥有性别,那它一定为“男”。在系统中,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闯入,但不论是游戏规则还是资源分配,性别间的差异其实是被抹平的,他们都是毫无差别的一个个账号。但在现实的外卖配送中,因性别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跨越和忽视。
最容易想到的一例即是,女骑手因生理期等问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找卫生间和排队,夜间安全问题也让女骑手主动放弃一些订单。在外卖平台的现有激励机制下,更长的在线时间意味着更多的订单,后者意味着更高的单价奖励,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无论是体力不及男性的客观事实,还是需要照顾家庭等原因——有统计数据显示,超8成的女骑手已婚已育,不到2成是专职,都让女性在这场算法竞赛中处于下风。之前也有媒体记者调研发现,女性外卖骑手的收入普遍低于男骑手。而在此处必须指出的是,照顾家庭这样充满爱与温馨的字眼背后,是女性长期进行无偿家务劳动的事实。
关注女骑手以及她们在“男性系统”中的不适或者说困境,无意于挑起性别对立,也不该轻易给系统及其背后的平台扣上“性别歧视”的帽子,那种通过调整算法“假男济女”的建议更是荒诞。更为重要也有价值的,或是透过“性别”因素,看到在这之上的劳动再生产的成本社会共担问题,打破对“女单王”式成功神话的简单迷信。
而与此同时,包括女骑手在内的女性劳动者的增多,将如何让平台及相应的劳动机制反向适应这一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去网去微,有毛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