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针对鼓励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 商务部回应:供应完全有保障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这句话随即被放大解读,在互联网上引发众多猜测。
随后,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澄清,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给和平稳运行是商务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商务部每年都会例行发布消费市场保供稳价的工作通知,《通知》正是基于前期应对疫情的经验,提出有效举措,确保消费市场平稳运行。
可见,网上很多猜测属实“想多了”。其实,看到这个消息,如果理性思考片刻,把自己周遭的环境打量一圈,就能发现“储备物资”和社会现实太不贴合了。
今天很多人的生活基本到了“家无隔夜粮”的地步,人们“储备物资”的上限,不过是食物的保质期。普通人几乎很罕见有意储备物资的习惯了,甚至“浪费”已经成了备受诟病的社会问题。而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过度解读的消息传来、人们倍感错愕的原因,信息里的联想和正常生活的样态差距实在太大。
之所以今天少有物资储备的经验,往大了说,这有赖于国力的显著提高,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造就了物质生产的丰富和商品流通的便利;往小了说,这是冰箱、冷链等技术进步,让食物的保鲜能力大幅提升。普通人不惯储备,是对国家能力的信心,对市场灵敏度的信赖。这种共识,不会被轻易打破。
这也是为什么用常识即可判断这则消息“内涵”的原因。中国的供应体系形成有年,这几十年来效率已经大幅提升。有了这个基本面,在常规情况下,很难想象再出现大幅度市场失灵、社会节奏紊乱的状况。
随着后续信息的发布,疑云自会烟消云散。所谓“储备物资”,不过是应对疫情管制措施的准备,避免因出行限制造成生活不便,这是临时的、局部的措施,与整体性的方针政策无关。
网络上的一时喧嚣也可照见一些现实:生活在今天的人,对“储备物资”实在太陌生了,家给人足、随时取用是公认的“正常”。人们没有物资紧缺的紧迫感,吃穿用度都在市场里摆着,只不过等待我们去购买罢了。当然,从应急管理的角度来说,家庭储备一些物资仍然有必要。
其实达到这个社会阶段并不容易,这是几十年持续发展的结果。一则被过度解读的消息引发了一场舆论喧嚣,也是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契机:不误读这个信息,根本上是因为今天的社会基础;形成这样社会基础的历史经验,更值得深入总结。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杨倩教练该不该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