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官方证实深圳赛格大厦今起封楼
光明网评论员:自5月18日下午那阵不明晃动开始,对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路赛格大厦的各界关注和社会讨论就不曾停歇。如今,三天三晃将其再次推到舆论焦点。据大厦管理处最新通知,自21日零时起,暂停所有业主、商户、租户进出大厦写字楼和电子市场,待相关检测工作完成后再有序开放。
若了解一下赛格大厦的历史,想必会明白它的晃动为何如此牵动人心。作为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赛格大厦总建筑层79层,由深圳赛格集团投资兴建,是唯一由中国自行设计和总承包施工的高智能超高层钢管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建成后被评为深圳市优质工程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不仅如此,赛格大厦的修建本身也充满传奇。在诸多报道和论文中,它被称为“以2.7天一层的新深圳速度迅速崛起”“深圳二次创业的标志性建筑”,号称“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大厦”“设备精良五十年不落后”,同时“测量监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在超高层钢结构工程中亦属罕见。”
在工程技术方面,社会舆论讨论空间有限。初晃不久后,相关单位迅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初步认为震动是由于外界如风、地铁运行等多种因素耦合造成的,大厦主体结构安全、内部结构坚固,为未来安全考虑,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勘测。公众一度认为是由于技术滞后,导致没能运用阻尼器抗击大楼摇晃,但很快有专家辟谣,认为大厦本次的晃动是上下运动,而阻尼器仅能控制楼体左右摆动,加装阻尼器的效用有待研究。因此,在专家组对导致赛格广场大厦震动的直接原因调查结果出炉以前,社会上还应在事件原因分析、性质判断等方面保持审慎耐心的态度,“让子弹飞一会儿”。
但是,赛格大厦的震动,可以促使人们在未来行政决策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多一些思考。一篇近期广为流传的硕士论文《深圳赛格广场建设项目评析》,早在2001年就点出了大厦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譬如“施工图滞后造成边设计边施工”:在工程开启后一年,完整施工图也未能及时提供。特别是顶部天线安装时,由于设计计算错误造成共振而剧烈摇摆,最终以割除顶部26米来解除险情并重新安装。文章还指出,项目的招投标过程可能存在瑕疵,由于条件限定,并未充分考虑设计施工方的技术水平能力是否胜任如此大型的超高层建筑。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我们有理由在重大工程拍板上马决策以及设计施工监管上不断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和精准性。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建筑业通过高速发展成为重要国民经济支柱,不过也在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规则管理相对缺失的时代背景下,留下一些安全风险和隐患,并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暴露出来。此类事故一旦发生,一方面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还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危害一定区域内安定环境,不利于社会整体和谐和经济长期发展。赛格广场大厦震动事件是一个教训,不是“发生事故”的教训,而是“出现尴尬”的教训。对其最终处理结果,不仅要回应当下质疑,同时也要为未来处理类似事件树立新的标准。落实建设项目终身负责,查找记录在册相关责任人员,检讨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回溯当年建设过程……事实上,这样建设的超高建筑不止一个,都需要借此检查,不能等更严重的后果发生了,才忙不迭想起追究责任。
“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系统之中,信任是人与人更好协作的基础,以最低成本获取高度信任也是现代经济体系得以良性运转的关键。追责绝不是单纯为了惩罚,而是对公共服务、行政决策、社会管理和市场力量的不断完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清华配蓝翔,咋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