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中国男比女多3490万人 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
光明网评论员:据报道,刚刚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人,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包括北上广深以及成都、南京、杭州等15个特大城市的统计年鉴却出现了“女多男少”的特征,意味着“她城市”已悄然出现。
“她城市”现身是大势所趋。自工业革命始,生产力的提升引起了社会形态、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妇女解放运动也随之兴起。直到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文化形态变迁,都在默默改变并重塑着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世界。调查中呈现出女多男少的城市,与中国高速、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首先,经济扩张推动大量女性从家庭或者农村中走出来,进入到城镇就业;其次,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让女性群体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较以往更易找到工作;第三,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使女性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社会舆论并未对大城市女多男少有所惊诧,大众普遍积极为数据中所描绘的女性群体寻求支持和理解,也符合当代社会文明观念下的预期。
应看到,我们欢呼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譬如,职业女性肩负着工作和家务的双重压力,与之相关的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大量存在,国家保护女性权益的政策约束力在市场化过程中有所下降,性别收入不平等的总体趋势令人侧目等等。此外,社会对女性的关怀,还要避免仅仅停留在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上,要进一步发现女性自身的价值意义。“七普”调查中生育率逐渐降低的现象,其本质上可以说,是在现今高度竞争以及高生活成本的社会生活中,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相互作用下,女性群体在压力下进行的理性选择。
因此,社会治理者需要尽快加大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与扶持。女性不仅是人力资源,同时还承担着民族繁衍的重要责任,在未来的人口政策中,必须同时顾及她们的这两种角色,将生育成本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起来,减少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比照一些西方国家的相关政策,我们需要进一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完善的家庭政策体系,如有专家学者提出健全公共托幼体系、增加妇幼保健服务,加大育儿补贴以及减免税收等福利,将夫妻共同承担责任的性别平等视角纳入政策考量等。通过上述举措,为女性提供真正有效的家庭庇护和体制庇护,让生育以及就业不再是女性的压力,而能变成一种得以自我实现的幸福感、满足感来源。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惯性社会惯性让我们很难快速做出改变。长期以来,人类社会都是构建在男性视角的基础之上,我们所听到的女性声音以及女性理论也大都是基于男性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社会需要在女性群体讲出她们的困难时,要有更大的包容并为之提供覆庇;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并倾斜资源,发掘出那些曾经让人视而不见的两性间不平等,这些对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客观地讲,任何社会都难以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人与人、男与女之间的差异与生俱来,这些差异往往是某一时期社会繁荣以及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我们不能因果倒置,因为人类之所以对未来充满信心,正是在于对很多永恒价值如平等的追求,自始至终地提醒我们去勇于面对并纠正存在于身边的不平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