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故宫回应“女子开车进故宫”:属实!致歉!
光明网评论员:“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流,去故宫撒欢儿~”配上和一辆黑色奔驰车在故宫太和门广场前的一组照片,网友“露小宝LL” 分分钟把故宫送上了热搜。
此前,故宫把法国前总统奥朗德的车队拦在了午门前;81岁腿脚不便的印度前总理辛格参观故宫时,也是乘坐从钓鱼台国宾馆借来的电瓶车;特朗普到访故宫,也需要步行走入太和殿广场。这一段段故事被传为守护文化尊严的佳话。“故宫禁车”成为公众所熟悉和认同的惯例。而周一闭馆、游客限流等措施,也是以更好保护文物,让文物休养生息为名而实施的。2019年年底,北京下了几场雪,其中两场刚好赶上周一闭馆,呼吁故宫破例让游客进宫赏雪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故宫岿然不动,网友也都表示理解。
可是,这次开进太和门广场的“大奔”却径直把文化的尊严碾压在了车轮之下,万千网友对故宫的万般呵护,也被躲开人流开车去故宫“撒欢”的嚣张狠狠打脸。网友们痛心感慨:“一边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另一边是肆无忌惮地糟蹋,天壤之别。”
故宫很快就发声明了,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固然值得肯定。但是这一回应远远不能解答大家心头的疑问。在@故宫博物馆 官微的评论区里,“这就完事儿?”“就这么简单?”两句评论获得了18万多的点赞。这就是公众的心声。
“深表痛心并向公众诚恳致歉”,那“大奔”是怎么开进去的?究竟是哪一级工作人员做的主?为何总统的车队拦得住,却拦不住一个前空姐?炫耀者究竟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特殊背景?被“大奔”碾压后的地砖有无受损?
其实,公众都还蛮期待故宫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故宫甚至懒得解释,更没有公众所期待的追责,连象征性的罚酒三杯都没有。故宫的不解释,加上当事人此前炫耀的特殊身份背景,更让人对浮想联翩。究竟是不屑搭理公众的质疑,还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炫耀开车去故宫的,不止近日这一例。网友发现,最早在2018年,就有人在微博上炫耀开车进了故宫。闭馆期间,享受开车进故宫“撒欢”特权的人有多少,类似情况到底是惯例还是偶发?只道是“我院将严格管理,杜绝此类现象”,如此,怎么才能让公众对故宫杜绝此类现象有信心。
三番五次有人开车进故宫,可见管理制度存在多大的漏洞,而公众的监督很难抵达那些隐秘的角落。如果不是当事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公众甚至完全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可以在故宫肆意“撒欢”。而守护好故宫的大门,毕竟不能靠这些人的自我举报。
道歉远远不够。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600年的故宫承载着国民特殊的文化认同。故宫是属于全国人民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而不是谁的私人花园,更不是哪个特权阶层肆意“撒欢”的场所。只有调查清楚背后的真相,才有可能关住特权的后门,才能够真正杜绝此类现象,守护好故宫的文物,守护好文化的尊严。这件事情之后,公众所期待的依旧是,故宫禁车拦得住国外政府元首,也当拦得住走后门的某些特权人物。
曾经紫禁城是皇权的象征,而今的故宫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人民的博物馆,所有观众都应该享受平等文化待遇。这几年,推出系列文创产品、逐步扩大开放面积、破天荒地举办夜游,故宫的一系列接地气的措施深受公众的认同,也扭转了故宫因“失窃门”到“错字门”再到“会所门”直至“解雇门”带给公众的负面形象。不过,如果不能回应公众对开车进故宫事件的质疑,不能挡住特权的侵扰,这些好不容易赢得的好感,坍塌起来也快得很。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警惕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