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基础教育需要优秀人才,但清一色清北毕业生能上好课吗?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 正文

基础教育需要优秀人才,但清一色清北毕业生能上好课吗?

来源:光明网2019-11-02 15: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阅读提示】深圳一中学聘20名“学霸”当老师 其中19人是清北硕博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广东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发布2020届毕业生拟聘名单,其引进的20名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19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其中13为人清北本硕连读。几乎清一色的清华北大毕业生阵容,让“深圳教师招聘”再次成为网络热搜词。

  早前,深圳龙华区以近30万年薪招聘中小学教师,共有491名应届生入围,九成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清北毕业生76人。更早之前,深圳中学招聘的35名教师中,清华北大毕业生有20人,还不乏哈佛大学等名校毕业生,也都曾引发舆论热议。

  网民讨论的焦点包括名校毕业生教中小学是否屈才,发达地区学校高薪引进优秀人才是否会带来教育不公等。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关系着人才培养的厚度和广度。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提高,高薪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等理念越来越成为共识,“浪费人才”之说可以休矣。基础教育领域不是不需要优秀人才,恰恰是优秀人才不够多。

  而具体到30万年薪高不高,其实也应该辩证来看,对于一些教师收入偏低的地区来说,30万年薪固然遥不可及,但是以深圳的消费水平而言,30万年薪并不高。任何一个行业想要吸引优秀人才都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高薪招聘教师每每成为新闻,原因还在于教师整体待遇偏低,高薪招聘的情况不多见。像深圳这般有如此实力引进教师的情况还属于少数,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只能是“羡慕嫉妒恨”,由此引发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担忧。

  在是不是浪费人才、公不公平之外,另外一个问题却被多数人忽视了,而这个问题更关乎教育的本质,那就是我们承认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是优秀人才,但具体到基础教育而言,这些顶尖的综合类大学的高材生是否是最合适的?

  从深圳多所中学的招聘结果来看,清华北大毕业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南山外国语学校20人名单中,清北毕业生19人,只有1人来自北师大。有观点认为,这是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早前,龙华区的招聘就不局限于其所学的专业,也不要求应聘者拥有教师执业资格证,只要求在入职前获得教师资格证便可。但清一色清北毕业生的结果,也让人产生疑问。究竟是这些清北毕业生比其他高校的学生,甚至是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更优秀,更具有成为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潜质,还是招聘者对清北毕业生更加青睐?更大胆一点的推测则是,招聘过程中是否存在“唯学历”乃至于“唯清北”的倾向?否则,既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什么人才大多来自清北?

  这些疑虑并非凭空猜测。从招聘流程来看,一些地区和学校只有一轮面试的招聘方式,给这种唯学历的倾向提供了可能。从现实来看,一些学校也有通过打造豪华师资,提高清北出身的教师数量吸引家长的眼球。一些学校的师资宣传,也为此提供了佐证。

  中小学教学任务重,不仅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有要求,更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即便教师只有半桶水,也要能够让学生能够得到一桶水。这也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从优秀学生转变成为优秀教师,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来面,如果缺乏对基础教育和学生的热爱,没有教育情怀,不愿意扎根教育教学,再优秀的人才恐怕也难成为优秀教师。

  这些非师范出身,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名校毕业生,能否从优秀学生转身成为优秀教师,无疑是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必须加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招聘过程中唯学历论,甚至是为唯清北论的倾向,更是应该避免的,否则,也就违背了教育发展的初衷。说到底,我们不反对发达地区用有竞争力的待遇引进优秀人才,但是对何谓适合基础教育的优秀人才,必须仔细甄别,热爱教育、适合教育,也应该是学校、地区选拔优秀人才的前提。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屡成新闻说明问题

基础教育需要优秀人才,但清一色清北毕业生能上好课吗?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