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乐山大佛修缮成“小鲜肉”?景区:网图或被“美颜”过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各种关于“乐山大佛修成‘小鲜肉’”的文章由多家自媒体传播,引发当地关注。7月4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负责人彭学艺,他表示网传图片应该是经过电脑处理的图像,和现实中的大佛差距较大,修缮后的大佛保留了庄严感和沧桑感。
据悉,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正式启动。在经历175天体检修缮后于今年3月底全面完成并拆除脚手架,4月26日乐山大佛正式“出关”。随后就有网友拍摄了修复后的照片,认为乐山大佛被修成了“小鲜肉”。
从网传图片看,乐山大佛面色红润、肤质细腻、吹弹可破,确有“网红”之感。当然,这个图片未必是真实的。随后,记者实地探访之后,发现并不如网传一般,基本保持了庄严感与沧桑感。看来,这个“小鲜肉”大概是由于过度使用美图软件而导致的误传,舆论虚惊一场。
然而一种情绪上的紧张,不是没有来由的,恰恰是在浸淫舆论场许久、见过太多“修复性破坏”的下意识条件反射。网民看到类似的内容,往往不假思索即转发。其实稍微留意,不难发现图片中的美图痕迹。只不过,基于以往经验,不少人抱着“先引发重视再说”的心态,迅速呈聚拢围观之势。
以往经验是这样的:
2016年,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长城,在修缮后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长城的样子,变成一堵蜿蜒的“白灰墙”。
2017年,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在建设中被曝“野蛮施工”“破坏文物”,一位作家在现场拍摄的视频显示,工人们用电钻把旧砖撬掉,换上仿古新砖。
2018年,四川安岳石窟一尊建于宋代的佛教造像,遭到了毁容式修复。
因此,网友的误传、舆论的紧张不能说没有道理,实在是被这些新闻给吓怕了。这种紧张也来自于对“修复性破坏”后果的直观感受。比如,这些新闻曝出之后,往往迅速成为网络热点。但之后相关责任人究竟受何处分,在新闻中检索又难觅踪影。文物一毁、代价甚微,若相关单位没有顾虑,那只能让公众顾虑重重了。
从这个层面看,公众的紧张甚至也是必要的。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误传,比如2019年,广东佛山的青云塔也曾被传“毁容式修复”,后经查证系误传。这种一惊一乍,也可视作对公众对文保工作评价的一种“指征”。一些地方的新闻已经消磨了信心,人们不够确信美学逻辑能够得到尊重、专业水准可以得到保证,故而神经紧绷、一触即成热点。而这样的紧张,有了舆论发酵的心理预期,对相关单位也是一种约束。
所以,重塑信任是必要的。其基本路径也很明确,习惯在公众的打量下工作,拿出有说服力的成果,让公众放心。当然还有一个工作是更基本的:明确纪律,让违背修复原则与施工程序的单位和个人,真真正正地付出代价,如此反复几次,何愁公众不放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猥亵女童案,案件信息披露只能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