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2018年全国平均工资数据出炉 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最高
光明网评论员:国家统计局5月14日发布了2018年平均工资数据,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分行业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7678元,金融业129837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3343元。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感慨:又双叒叕被平均了。事实上,每年平均工资的消息一出炉,总有网友表示自己“拖后腿”,工资条呈现的数字远不如新闻网页那么可观,这种舆论景观已见怪不怪。
随后,国家统计局官方微信号“统计微讯”发布了《又双叒叕被平均了?关于平均工资的几个真相!》一文,解读了这种现象。比如,文章就解释了为什么平均工资总比感觉中的高,因为平均工资是税前工资,包括最终到手的实发工资、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比如“平均工资受高收入群体影响更大,高收入的人比例偏少,而中低收入的人比例占大多数……多数人的工资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恰恰反映了我国工资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
可以说,这篇文章对于网民关心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解释。当然,网民“被平均”的吐槽不是第一次,类似的解释也不是第一次,之所以平均工资的发布屡屡能成为热点,民众只能出于生活的实际体验作出判断,而非不可见的数据推演。
比如平均工资中包含的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等,这些不可见的工资收入,并不会直接体现在生活质量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上。民众对平均工资的观感,就是基于手头可支配的有多少钱。因此,解释即便很充分,这种理性认知也未必就能迅速弭平情绪反应,相反,这种实际感受与公布数据的反差,还应得到更进一步的正视。
“真相”一文里,还对平均工资统计的具体功用作了说明:可用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整体工资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征缴和支付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及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作为赔偿制度的基础数据;是国家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制定税收起征点标准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可见,平均工资并不只是一则舆论场的热点,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作用,是制定诸多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起点。当平均工资与实际感受存在反差时,也难免会有一种担心:通过高于实际感受的平均工资制定的一些标准,会否产生对民众生活状况超出预期的影响?
当然,平均工资只是制度设计的参照标准之一,并非全部。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特殊性,如平均工资不等价于到手工资、平均工资存在被少数高收入群体拉高的情况,理当在政策设计时有所考虑,保证相关政策预估与实际效果一致,避免因统计口径的差异而对民众生活产生意料之外的影响。
平均工资引发的讨论不难解释清楚。如何在政策制定中清晰甄别其中差异,并正确使用这一数据,同时,是否有更多可参照的、从其他层面反映民众收入水准、生活水平的数据,这些问题更是应当关注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水果贵得吃不起了,萝卜该升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