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校园及周边禁止销售“辣条”的公告
光明网评论员:今年的央视“3·15”晚会聚焦问题辣条后,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整治行动。像央视曝光企业所在的湖南平江,对100余家辣条企业进行整治。甘肃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则下发公告,决定在全省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辣条,历来被称作“五毛食品”。如央视所呈现的,低廉的价格背后是脏乱差的生产工序,以及毫无安全保障的质量品质。而各类小作坊的存在,给监管制造了巨大困难,甘肃直接采用学校周边200米禁售的方式治理,正是一个缩影。
当然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方面,那些符合安全生产标准辣条,难免会被误伤;另一方面,学生完全可以在200米范围外的购买。但话说回来,辣条类的膨化食品本身会影响儿童正常进餐摄取营养,作为一项配套措施,通过提高购买门槛的方式,来切断学生接触辣条的部分途经,减少吃到问题辣条的概率,未尝不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措施。
当然,和所有食品领域的议题一样,问题辣条归根到底得依靠源头治理。禁得了辣条,类似的垃圾食品未必禁的完;再者200米内禁售辣条的细化措施要落地,需要相当高的执法成本。
而且,辣条乱象背后,是城乡高度分化的现实。在城市这种治理体系更完善的地区,从学校周边的管理到家长的饮食理念,都会更加严格,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学生从遍布在城市里的大型商超买到三无企业生产的劣质辣条的概率也要更低。
辣条代表的“五毛食品”,侵害最严重的地方正是农村,就像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雷碧”之类的傍名牌的山寨产品。原因在于,农村的购买力差,而且监管执法网络相对不发达。比如很多农村小学周边会有流动摊贩,如何执行200米禁售辣条的规定,存在着技术上的难点。
此前,中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彭亚拉曾对多各省份的农村儿童营养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学校周边出售的零食中,许多是劣质小零食,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的比例高达30%,一些产品加入的化学添加剂多达22种。农村辣条乱象可见一斑,但市场过于庞大分散,导致问题作坊像打游击战一样。
比问题辣条更严峻的现实是,被三无“五毛食品”侵蚀的农村,虽然有了“免费午餐”,但在发展和消费上并没有随城市一起升级。城乡间发展时序上的断档,农村监督执法体系的孱弱正是体现之一。这决定了站在城市角度推出的200米禁售辣条的类似治理措施,在农村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的状况。
2016年底,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五部门曾对农村食品安全开展专项督查,要求实现生产经营全链条监管。事实上,既然农村的三无食品没有太高的发现门槛,它几乎没有掩饰地由小商店、摊贩售卖,那么治理的困难,就不是难在没有线索,说到底还是投入不足的问题。
保障孩子健康的饮食环境,归根到底还是得依靠源头治理。所谓的源头,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个层面是生产的源头,监管的重心应该放在那些生产企业上,适度提高惩罚的标准;第二个层面是发生的源头,辣条问题要放在城乡发展差距的大框下审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执法体系建设,必须要有更大的投入,而不该成为被遗忘的治理飞地。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3•15曝光电子烟,系统监管宜早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