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常州毒地案”二审落槌的启示

“常州毒地案”二审落槌的启示

2018-12-27 16:16来源:光明网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阅读提示】“常州毒地案”二审判决,污染者如何承担责任?

  光明网评论员:今日(12月27日),“常州毒地”环境公益诉讼案二审宣判,三家被诉化工企业被判就污染行为向公众赔礼道歉,并向两公益组织支付律师费及差旅费,原告其他诉讼请求予以驳回。对于此案争议焦点——涉事化工企业是否应当承担案涉地块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及风险管控、修复费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中作了说明。

  前后历时两年多,“常州毒地”环境公益诉讼案终于走完了司法程序。不少媒体在刊载这一消息时,都突出了“污染企业向公众赔礼道歉”这一细节,但其实,较之于一审宣判中公益组织的败诉,二审终审结果,并不仅仅只是要求三家化工企业向公众道歉。还包括要求化工厂向两公益组织支付律师费及差旅费,并明确“污染者担责是法律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虽说公益组织提出的要求企业承担环境治理费用的请求被驳回,但总体说,较之于一审判决,这仍是一次环保公益诉讼的胜利。

  当然,这个胜诉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充满不确定性。去年初的一审判决,不仅提起诉讼的两个环保公益组织败诉,还被要求承担189.18万元的巨额案件受理费。鉴于该案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度之高,实际污染性质之严重,这一判决结果彼时引发了不少争议。要知道,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常州毒地”事件曾有从国家到地方的多级多部门介入调查,并确认了该地块确实存在污染的事实,甚至当地还有多名相关责任人被追责。在这一语境下,由环保组织发起的公益诉讼不仅败诉,且还要承担天价诉讼费,未尝不是环保公益诉讼步履蹒跚的一个现实缩影。所以,一定程度上说,二审仍堪称是险胜。

  不过,案件的司法程序走完了,与案件相关的一些问题仍旧待解。如,判决法院认为,要求企业承担环境治理费用超出审理范围,“本案尚不具备判决三家被诉化工企业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条件。”也就是说,政府与企业在环境修复上的费用支出和承担,到底该如何划分,这一问题仍旧被悬置。即便抛开这起案件不谈,以后还会不会再出现类似争议?在这方面,恐怕从学界、司法界以及环保公益组织,都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和充分的研判。“谁污染,谁担责”的原则,不应该在现实中碰壁。

  正如发起这次环保公益诉讼的相关公益组织负责人所言,此次环保公益诉讼从一审到二审所经历的过程,由于媒体、民众的关注和参与,本身也是一次不错的环保普法。诚哉斯言,也得看到,就现实而言,虽然二审判决免除了环保公益组织在一审中所面临的巨额诉讼费,但如何避免类似的巨额诉讼费再次降临到公益组织的头上,仍需要有更确定的制度安排。若公益组织在公益诉讼中要随时面临巨额诉讼费的“威胁”,实非公益诉讼之幸事。

  去年发布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对造成土壤污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于此背景下,“常州毒地案”的审理,在如何真正鼓励社会组织发起环境公益诉讼方面,应被作为一个标本来检视。其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值得相关部门与司法机构、以及环保组织自身好好总结。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纠正收容教育等“问题法规”,正当其时

“常州毒地案”二审落槌的启示

[ 位置: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网评论员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