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三亚数十家海鲜店呼吁抵制“拉客宰客”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海南三亚“第一市场”周边数十家海鲜加工店联合呼吁抵制“拉客”“宰客”行为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据了解,这些商户们之所以打出“三亚海鲜拒绝拉客、宰客” “不要抹黑三亚海鲜”“维护三亚旅游形象”等横幅,是因为当地有几家店铺违规经营,给海鲜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有商户称,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营业额,“跟经营好的年份相比,这两年来,因为这些‘拉客’‘宰客’的,营业额减少一半,游客也少了三分之一”。
拉客宰客,是典型的旅游乱象,向来备受诟病。如果说,以往控诉和抵制“黑店”的,多是作为直接受害者的游客,那么这次连同行都看不下去了,可见问题之严重、影响之恶劣:细究起来,“黑店”坑的不只是某些游客,也会给所在行业和城市抹黑。正因如此,那些志在诚信经营的商户们才不“为同行讳”,而是勇敢抵制无良行为。这一声呼吁,既是跟违规经营店铺进行主动切割,也为旅游乱象敲响了一记警钟。
说起来,这已非三亚首次跟宰客现象发生关联。2012年春节,三亚就被曝出多起宰客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正如青岛38元大虾曾重创“好客山东”的形象一样,频繁出现的宰客丑闻被导入公共舆论管道后,也给三亚的旅游形象甚至城市形象带来了抹黑效应。有鉴于此,近年来该市开展了各项整治行动,甚至加大了媒体曝光力度,对违法违规经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例如,2010年9月,三亚开始实施规范海鲜排档的明码标价工作,对全市海鲜排档重新设计,制作了规范的价格标识牌。2011年1月,针对海鲜价格虚高现象,三亚首次提出“平均差价率”概念。随后,又相继推出与海鲜排档签订责任书、欺客宰客“一次性死亡”等监管措施。2011年5月,三亚以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守法或违法记录为基础,将海鲜排档分为不同的监管类别,每季度公布一次,并采用“9分倒扣退市整顿机制”。2012年后,监管力度继续收紧,“刮骨疗毒”之决心尽显无遗:要加强日常监管,并对投诉多的领域和突出问题“重点关照”;还要着力解决游客旅游维权难的问题,建立反应更快捷的投诉反馈机制等。前不久,《海南日报》报道,三亚旅游警察支队通过明察暗访,查处实施诈骗及商业贿赂行为的三亚小眼镜海鲜渔港饭店,行政拘留2人,罚款20万元,并吊销营业执照。这般“游客没先曝光监管部门先曝光查处”的主动出击姿态,得到了广泛认可。
诸如此类的监管措施,旨在防患于未然,肃清旅游市场的风气。事实证明,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问题商家、宰客丑闻的数量有所减少。以个别乱象去否定整体的治理气候,显然是不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向好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漏洞。据媒体报道,仍有游客反映,2017年2月份去三亚度蜜月时,“当时我们一下公交车,就有好多人围上来问吃不吃海鲜,还有人塞卡片给我们”,买海鲜花了280元,加工费却收了400多元。还有游客表示,2017年11月去三亚“第一市场”游玩时,称的海鲜明明2斤,却被算成4斤;需要付1000块钱,却被要了1500块钱。问题依然存在,监管不可缺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今天的“同行抵制”,可谓有的放矢,矛头指向了新问题。它启发我们,即便当下的宰客做法只是个别情形,也千万不可懈怠。个案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演变为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信誉危机,催生出“那地方爱坑人”的偏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治理乱象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严厉整治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行动。“同行抵制”这记警钟,既应唤起店家的反思和自觉,也提示着旅游乱象治理在导入精细化节奏的同时,应当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茅侃侃:倒在小目标前的创业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