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牌风波是一场乌龙,互联网不能纵容“无意”的恶
吊牌风波最后被证明是一场乌龙,本身就是一次提醒:不要因为恶意更容易被看见,就总是以怀疑的目光打量周围的一切,那些友善的、温柔的光芒,更值得捕捉。
近日,吉林的邓女士在户外登山时拍了一段视频,被眼尖的网民看到背包上挂着一块吊牌,还有网友去翻了邓女士去年的视频,发现衣服上也挂着一张卡牌,质疑她不拆吊牌是想用过再退货。其实,吊牌上是寻亲信息,是该服装品牌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平台合作的一个公益项目,没想到一个暖心之举,却让邓女士惨遭网暴。
该品牌负责人孟女士公开为邓女士澄清,品牌成立四年来,一直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平台合作,把标有出处的寻亲信息制作成吊牌挂在衣服上,让消费者在滑雪、登山时,带着吊牌走到更多地方,让更多陌生人知道失联儿童的信息。订单显示,邓女士的衣服是在2023年购买的,既不存在“旧衣服贴新吊牌”,也不存在退货退款。品牌方帮她还原事实,还送去新的滑雪服和帽子,表达感谢。
这起事件中,似乎没有人有“坏心思”:品牌方和邓女士都是在做公益,而网民们的出发点看上去也很“正义”——只是想揪出一个恶意退货的“惯犯”而已。但问题是,评论区和私信中几千条谩骂给当事人带来的羞辱、恐惧与不安,不会因为误会解除而一键清零。那些自诩“道德清道夫”的网民们,又有几个人会主动且诚恳地向邓女士说一声“对不起”?
互联网有句话被很多人引用,“未见全貌,不予置评”,就是因为这类“反转”已经无数次上演。一句怀疑、一次嘲讽,在发出者那里只是轻描淡写,但在接收者那里却可能是百口莫辩的无力与愤怒。谩骂从来不是“误会”,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网络暴力,是砸向一个个陌生人的沉重的拳头。
很多人会以“不知情”而自辩,甚至觉得质疑是一种权利。然而在信息高速传播、表达成本极低的社交媒体时代,最大的危险恰恰在于这种“无意”的恶。它不需要阴谋,不需要组织,只需要激发集体的情绪化,就能轻易把一个无辜者推到舆论风口。今天的无辜者是邓女士,明天就可能是任何一个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表达看似轻松,门槛极低,但实际上的代价却是高昂的。一条评论、一次转发、一句揣测,在传播机制的推动下,都可能是泼向他人的污水,或者是点燃某场网暴的火种。每个人在参与公共讨论时,都要学会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在情绪反应之前,先让信息沉淀沉淀。
当然,这不是要人人缄口不言或者只说好话,而是要意识到,所有的公共表达都要承担后果。当我们看到一个带着明显暗示的视频时,最应该做的不是立刻做出判断,而是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就是全部真相吗?这样的自我提问,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审慎,不是沉默;克制,也不是退缩;而是在信息失真、情绪总是跑在事实之前的互联网时代,养成求证的习惯,让自己的表达对得起它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无法阻止所有误解,却可以让自己不成为误解的助推器,这是保护别人,又何尝不是保护自己。
当真相水落石出,大多数人迅速回归理性。这说明相比个体反省,更需要反思的是当前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出于吸引流量的目的,算法会偏好那些制造冲突的话题、激烈的互掐和反转的故事,广场发言中那些“极化表达”就非常容易被捕捉和聚合,继而形成这就是“主流声音”的错觉。理性克制的声音会因此选择沉寂,这就是为什么总会听到人们感慨互联网不是一个可以讲理的地方。改变舆论环境,就需要让那些恶意的、极化的表达无法轻易聚合、无法迅速扩散、无法被算法推介。比如,不以点赞数排列评论顺序;减少激烈言论的置顶曝光;对那些明显缺乏证据的所谓“质疑”贴,打上提醒标签;加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畅通投诉渠道和优化投诉应对方案;对那些歪曲事实、恶意造谣的人则加大处罚力度。平台需要意识到,“流量至上”不是互联网企业的第一法则,创造良性健康的舆论环境是企业的基本责任。
吊牌风波最后被证明是一场乌龙,本身就是一次提醒:不要因为恶意更容易被看见,就总是以怀疑的目光打量周围的一切,那些友善的、温柔的光芒,更值得捕捉。(马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