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让育儿假成“纸面福利”

2025-09-18 17:56:31

当前,各地规定的育儿假都由夫妻共享,这实际上是重申了育儿是夫妻共同的责任,既有利于年轻父母腾出时间来照料孩子,也有利于两性权利的平等。

  近日,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反映育儿假“有假难休”,有的用人单位或是驳回请求,或是设置重重门槛。其中,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对男职工休育儿假的接受度更低,有的企业甚至将休假按旷工处理,并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之所以设置育儿假,是为了便于年轻父母照顾新生儿或年幼子女,这是在产假、陪产假之外专门设置的假期。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育儿假。2021年8月,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此后,各地陆续出台地方性法规,明确育儿假的相关规定。

  可以看出,育儿假确实是现有假期中的“新生事物”,并且也不是全国统一,各地的假期各有不同。有些省份规定在子女满3周岁之前,夫妻双方可享受每年5—15天的育儿假,而重庆、安徽等地则将子女年龄放宽至6周岁。这些都导致了目前社会对育儿假的认知度不高,接受度更是大打折扣。

  育儿假虽然“年轻”,却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谁来照护婴幼儿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有调查显示,婴幼儿无人照料是阻碍生育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托育事业,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就是为了通过社会服务分担家庭负担,缓解“带娃难”问题。

  但是,婴幼儿的照护始终离不开家庭,父母的角色尤为重要。这是一项非常需要细心,也非常辛苦的工作,其间还很有可能遭遇种种突发状况。此外,婴幼儿时期,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年轻父母们设置育儿假非常有必要。

  “带娃难”的另一面,还隐藏着年轻人对职业发展的顾虑。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女性应该承担主要育儿义务,这就使得她们在求职就业时,很可能遭遇歧视的“暗门槛”和“玻璃天花板”。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又反过来制约着女性的生育意愿。当前,各地规定的育儿假都由夫妻共享,这实际上是重申了育儿是夫妻共同的责任,既有利于年轻父母腾出时间来照料孩子,也有利于两性权利的平等。

  育儿假是好事,但落实不了就只是“纸面福利”。推动育儿假的落地,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逐步提升人们对这一假期的知晓度和接受度。此外,不妨通过一些典型维权案例的宣传,展现育儿假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让育儿假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育儿假落地难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休假成本由谁承担。目前来看,大多数地区规定育儿假期间的工资由用人单位来发放。换句话说,员工的假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却没有减少,仍然要为休假的员工支付报酬,同时还得安排人力完成原本该由休假员工完成的工作。实际上就等于用人单位承担了全部休假成本。

  要让员工敢休、能休育儿假,就要探索休假成本共担机制。比如,有专家建议,探索建立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方共担模式,拓宽生育保险费来源,增强基金可持续性。此外,不妨尝试将育儿假与产假、陪产假打通管理,将育儿假也纳入生育津贴覆盖的范围。这就能有效分担休假成本,让育儿假从“纸面”落到“地面”,真正发挥作用。(土土绒)

责任编辑:郝悦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