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降论文AI率”,岂能用魔法打败魔法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网络上已经形成相应的灰色产业链,有人大肆推广相关“话术”,有人四处发起招募,旨在抓住这个赚钱的“新蓝海”。
“花3元小工具把AI率从78%降到3.26%”“AI降重,一分钟完成从100%到5%”“去除AI写作痕迹,推荐给所有烦恼的大学生”……媒体记者注意到,社交平台上,“降低论文AI率”相关广告比比皆是。然而,现实往往与广告宣称的效果相去甚远。
今年,许多高校首次将“AI生成内容检测”纳入毕业论文审查环节。为了将AI率降至学校要求的安全范围,不少大学毕业生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反复修改论文,“代降论文AI率”的灰色服务随之在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
新闻报道中提到两个例子:贵州本科毕业生陈宁(化名)的经历颇具戏剧性,他在社交平台上下单“专业降论文AI率”的服务后,其论文AI率竟从35%“降”到了88%;几经催促收到终稿后,福建某高校本科毕业生沈梦(化名)感觉“天都塌了”:“不该改的全改,该改的乱改,句子语言混乱。AI率是降了,但论文被改成了‘口水文’。”眼看学校系统关闭在即,她只能熬了两个通宵自己重改。
坐地起价、拖延交稿、修改后语句不通……看起来很美的“代降论文AI率服务”,实际上潜藏着诸多消费陷阱,令大学生们防不胜防。由于此类服务本身就处于灰色地带,卖家往往会以“全网公开论文”“举报至学校”相威胁,大学生即使发觉上当受骗,也只能自认倒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围绕着“代降论文AI率”,网络上已经形成相应的灰色产业链,有人大肆推广相关“话术”,有人四处发起招募,旨在抓住这个赚钱的“新蓝海”。
围绕着“代降论文AI率”的种种乱象,本质上还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尽管相关广告大多标榜“人工降AI率”,实际操作却高度依赖AI工具。以为是捷径,其实是陷阱,这种局面对于病急乱投医的大学生是一个警示,写作论文应该亲力亲为,投机取巧往往事倍功半。实际上,利用AI拼凑论文,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操作——学位法明确规定,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大学生选择“代降论文AI率服务”,是因为本身论文就是由AI拼凑而来,所以想掏钱买服务,祛除其中的“人机味”。然而,还有一些大学生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他们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度依赖AI,但在提交网站检测时,往往被判定AI率过高,进而被步步诱入“代降论文AI率服务”的陷阱。终结这样的市场乱象,不仅需要加大对各类检测网站的监督审核力度,而且不妨公开权威检测网站,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检测,使他们不必再“病急乱投医”。(赵志疆)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